农民也要读书

白天到地里干活,那是为了生存;晚上在家里看书,那是为了消解疲劳(也就是文化人说的充电)。读书和种地看上去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虽然两者之间不成正比,但有时还是一脉相承、血脉相通的。书读得多少,做人如何,地种得好坏,三者跟知识是有很大关系的。所以,农民没事时,读读书,看看报,对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提高种地的科技含量是大有益处的。

自古以来,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农民,通过读书,能改变命运,能种好田地,能增加收入,经过书本传递科技知识,把技术应用转化到生产当中去,致富脱贫,过上好日子,奔上小康路,这是每一个农民的梦想。

我想起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老百姓忙死忙活,就是填不饱肚子,但人们学习的劲头依然不减。当时每个生产队都办起了“识字班”。“识字班”大都是在晚上上课。人们干到天黑回到家里,扒拉几口饭,只要广播通知就按时来到了队房。

那年,我正在读小学。每天吃完晚饭后,就跟着大人去生产队的队房里凑热闹。当时,大家都很穷,在我的记忆中,没见过电视是什么样子,也没听说过什么叫电视,只见过有线广播。那时,不像现在家家有电视看。收工回家后,吃了饭就在家里没事做。有的人家有收音机,就聚在一起听收音机里唱京剧,没收音机的人家,就去村里听说书人讲故事。后来人们听说生产队要办“识字班”,大家都高兴,这样也有去处了,还农民也要读书1能识几个字,也能打发这些无聊的时间。办“识字班”正是老百姓的心愿。

“识字班”是上级下达的政治任务,每个生产队都必须要完成。每个生产队都由一名政治队长兼任“识字班”的老师。“识字班”的老师要思想红,懂政治,否则是不能当“识字班”的老师的。我们队的“识字班”老师是政治队长,他年轻,又是高中毕业,他叫马阳春,在我们队里算是文化最高的,很受大家的敬重。只要与文字有关的事情,非他莫属。给大家读报纸,读上面下来的文件,写宣传标语口号等都离不开他。晚上还要教大家认字,他肩上的担子可重哩。如果墙报、标语写错了,那是要负政治责任的,他当政治队长的那阵子特别小心。教“识字班”同样是有风险的,教错一个字,念错一句话,就有挨批的危险。

吃完晚饭,政治队长来到村街上来回口哨一吹,然后连喊几声:“请大家到队房的‘识字班’上课喽!”我们的村子,人口多,但住得并不分散,前村后村紧紧挨在一起。政治队长的呼喊声在这静谧的晚上听得清清晰晰。

这时,社员们都陆续走出家门,向队房走来。队房里一下热闹起来了,加上我们这些小学生,就更加热闹。

到“识字班”上课的社员,每晚上都要点名,像学生上课一样认真。来上课的记两分,不来上课的扣两分。“识字班”的课本是一本64开的小册子,除了我们这些小学生不给发课本外,其他都是每人一册。“识字班”的课本就跟字典一样,但没有字典那样详细。每一个字都是大号字,然后有词组、词语、例子。

其实“识字班”就是速成班。因为都是成年人,都知道读书识字是好事,也不用老师操多少心,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大家都很自觉。每天晚上只上一个半小时的课,教大家认识20个字。把这些字写在黑板上,每个字教10遍。然后,点名叫人上来默写,写好后再组词造句。每回都要进行一次考试,有很多社员考得很好。“识字班”上了一年课,不少社员认识了很多字,会看报、看书,有的还会买来小人书,歇息时,坐在田埂上,从口袋里拿出小人书念给大家听,以解疲劳。

在那个贫穷的年代里,人们过着缺衣少食的生活,在那种艰苦的环境中,还要上“识字班”,还想多认几个字。可想而知,人们对梦想和知识的渴望,是多么的让人敬重啊!

现在进入21世纪,人们的生活发生了不可同日而语的变化。生活富裕了,条件比上世纪强过了千万倍。然而,人们却不喜欢看书了。现在,每个家庭至少有两名有文化的人,有的一家人都是有文化的。但令人担忧的是,在农村里,基本上看不到有人在读书,常出现在人眼前的是赌博、喝酒、侃大山、打群架,这些不文明的现象到处都有,无处不在。

我是一个农民,我的想法,农民除了种好庄稼、栽出品质高的水果,闲时也要学会看书,增长知识。不读书的农民只求数量,读书的农民注重农民也要读书2品质,最终的收获差别就会很大。

有人说:“知识是力量、权力、是头顶上的光环”; 我说:“知识乃人类之本”。农民读书,不光是用知识包装产品,更要用知识提高经济效益要用知识包装自我。通过读书,走出小农意识,在广阔的大地上敢拼敢搏。读书是让你学会做人,学会说话,学会做事,拓宽眼界。

书读多了,知识多了,人会做了,地也种出了经济效益,这不是皆大欢喜的事吗?

(完)

备注:点击这里可以继续浏览作者胡海舟在本网站内的其他作品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散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