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的理念、修行與教學(下)

禪宗的教學方式: 禪宗教學的特點不在其思想理論,而是各種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

一、語言法 – 禪師運用語言技巧來回應參學者的提問,令他們領悟。

1. 悖理法 – 用乖背常理的說話來回應:

傅大士的詩: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
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空手應為沒有把持任何物,卻把著鋤頭,而步行即不是騎水牛,而橋理應不會流動水卻會。整首詩既矛盾又不合常理,為的是使參學者放棄以為日常外物為真實不變的定見。

2. 複述法 – 複述問者的說話以作回應

德韶(891~972)參訪了數十位禪師,最後來到文益座下。有一天,文益上堂,有僧問∶‘如何是曹溪一滴水?’文益說∶‘是曹溪一滴水。’德韶在座側聞之,豁然開悟,生平疑惑一掃而空。

禪師重複問題,雖令參學者摸不著頭腦,又可促其反思作開悟的契機。

3. 反問法 – 不正面回答問題,而反問參學者:

禅宗6a) 有人問石霜慈明(石霜楚圆)禪師: 「達摩祖師西來的意旨如何? 」
石霜反問: 「你從哪裡來? 」

b) 臨濟宗祖臨濟義玄禪師,曾經在黃檗處參學三年,一句話都不說。當時一位睦州禪師很賞識他,就鼓勵他向黃檗禪師請益,臨濟禪師三次去問佛法大意,黃檗禪師都一言不發的把他痛打了出來。臨濟覺得參學太苦惱,也許沒有因緣,便想下山到別處參學。睦州禪師勸慰他:「不要緊,你明天去向禪師辭行,再請示一番。」
睦州禪師隨後向黃檗禪師進言:「這個臨濟很有為,是個大根器的人,如果他來辭行,您就方便給他一些指示吧!」
黃檗頷首,笑著說:「我知道了。」
第二天,臨濟禪師來辭行時,黃檗禪師一句話也不多說,只吩咐他去找大愚禪師。到了大愚禪師那裡,臨濟叩問:
「我來山參學這麼久了,師父不曾給我一些開示,不知道我哪裡錯了?」
大愚禪師更不作答,只問:
「你是從哪裡來的?」
「從黃檗禪師那兒來。」
「他教了你什麼?」
「什麼也沒有,我每次一開口就被打,問了三次佛法,三次都被打了出來。」
大愚禪師惋惜地嘆道:「唉!這黃檗真是老婆心切啊!他三次為你徹底釋疑,你卻還在這裡多疑什麼有過無過的,唉!這黃檗真是老婆心切啊!」
臨濟禪師這才大悟,這一番無情的拒絕,原來竟蘊藏著這樣殷切的期許。
禪宗的教育法門很多,揚眉瞬目、打罵棒喝都是教育。像臨濟開悟後,大愚叫他再回去。黃檗禪師問他:
「你見到大愚禪師了嗎?」
「見到了。」
「他跟你說了些什麼?」
「他說你“老婆心切”! 」
黃檗禪師很生氣地說:「這個大愚,枉費我一番苦心!以後我見了他,一定要打他幾下!」
臨濟禪師笑說:「何必等以後呢?現在就可以給你打回來。」
說完,一拳就朝黃檗打過去。黃檗一怔,隨即哈哈大笑,知道臨濟已參得無言心法。

在這個公案裡,由於大愚禪師的一句話,臨濟禪師滌盡了久鬱的疑情,認識了黃檗禪師多年來無情無理的本來面目,當下心清境朗,大澈大悟。

這方式旨在截斷參學者的理性思路,以止息所知障對「知」的執著。

二、直接法 – 禪師運用語言技巧來回應參學者的提問,令他們領悟。

1. 呼喝 – 用呼叫或大喝來回應。以此教法聞名的為臨濟義玄禪師。禅宗5

有僧問: 「如何是佛法大義?」
師便喝,僧禮拜。
師云:「爾道好喝也無?」
僧云:「草賊大敗?」
師云:「過在何處?」
僧云:「再犯不容?」
師便喝。

臨濟說一喝之用 :

  • 有時一喝如金剛王寶劍 — 斬斷對方攀緣的意識
  • 有時一喝如踞地獅子 — 懾破對方的執著
  • 有時一喝如探竿影草 — 考驗對方見道的深淺
  • 有時一喝不作一喝用 — 是喝卻不作一聲喝而用,參者深想禪師便又喝

2. 扭鼻 – 馬祖道一禪師扭懷海禪師的鼻,懷海禪師緣此開悟:

一天,師徒兩人前往郊外散步,看到一群野鴿子飛過去。馬祖轉頭看了徒弟一眼,問道:「那是什麼?」百丈回答:「是野鴿子。」馬祖又問:「飛到哪裡去?」百丈回答:「飛過去了。」
就在這時,馬祖用力地把百丈的鼻子扭了一下,使得百丈大聲叫痛。馬祖便問:「你說,難道又飛過去了嗎?」

懷海大師是禪宗開創農禪制度的鼻祖,他開悟的契機是一群飛行中的野鴨子。馬祖指著懷海的鼻子說:「不是在這裡嗎?你怎麼可以說飛過去了?」這一句話使懷海禪師豁然大悟。因為不是「鴨子飛過去了」而是「心飛走了」,當下的心飛過去,已經向外攀緣了,禪宗主張把心落實於「現在」這一點。然而,現在瞬間即逝,就不是現在了。所以,究竟有沒有現在呢?如果把過去和未來一切為二,最短促的現在是不存在的,即如《金剛經》所云,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皆不可得。這是超越於空間和時間的解脫!

懷海說自己「剛才哭,現在笑」,因為野鴨子「飛過去了」是不存在的一件事,如果還要加以回憶、思索,當然不切實際。

這則公案說明了三點道理:一、現在最重要;二、如果一動,它已經過去;三、如果不動,則根本不存在。既然過去的已不存在,不動的也不存在,所以,對過去的追憶、懷念、悔恨,對未來的臆測、期待、擔憂,對現在的過度期許、忿忿不平、等負面情緒的折磨,也就不會發生了

總結

禪宗理念蘊含的對心性為佛性、眾生本具佛性的提出,而由此出發而展開的禪宗的修行旨在教人於處世中見本心的佛性,當中禪師們的教學方式靈活多變不拘於泥,以千變萬化的形式使參學者頓悟佛理。

參考書目:

  • 陳沛然著《佛家哲理通析》(臺灣: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4 年)
  • 屈大成著《佛學概論》(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 年)
  • 藍吉富著《禪宗全書》(大陸:文殊文化有限公司,1990年)
  • 釋印順著《中國禪宗史》(大陸: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

(完)

備註:點擊這裏可以繼續瀏覽作者胡養蓮在本網站内的其他作品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