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十九首之《西北有高樓》

简体版

西北有高楼3

原文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
交疏結綺窗,阿閣三重階。
上有弦歌聲,音響一何悲!
誰能為此曲?無乃杞梁妻。
清商隨風發,中曲正徘徊。
一彈再三嘆,慷慨有餘哀。
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
願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

首先在背景方面,《西北有高樓》為漢代《古詩十九首》中的第五首。《古詩十九首》漢代漢族民歌基礎上發展而成的五言詩集,由不同文集中的詩篇選編而成,隋樹森(1958)指出《古詩十九首》不是一個人的作品,也不是一個時期的作品。《古詩十九首》標誌著五言詩已發展成熟達,它上承《詩三百·國風》的,下啟建安文學的詩風,啟發了後世詩人的創作,詩評在中國文學史上得到極高的評價。

其次在內容探討方面,《西北有高樓》是一首用字淺明卻意境超凡,每句詩詞亦具其欣賞價值,以下將參石文英(主編) (1988)及朱自清、馬茂元(1999),探討其內容。詩開首第一句「西北有高樓」,已帶出一種脫離世俗的高寒境界。於中國地理形勢來說,西北是寒冷的、東南是溫暖的,所以在中國傳統的詩詞中的北方或西北,就帶出一種高峻、寒冷的感覺。同時,高樓形象的本身,亦代表著孤高、世隔絕的意味。接著「上與浮雲齊」進一步具體描繪高樓孤高形象。 “齊”即平的意思,這西北方的高樓跟天上的浮雲一般高!首兩句給人縹緲的感覺。

而「交疏結綺窗,阿閣三重階」則令人想到一種中國的傳統美。「疏」,有「通」的意思。中國舊式房屋的窗戶都是木頭的,上邊通常刻有花紋。「交疏結綺窗」是指講究的木窗上,刻有交互相通的花紋,讓人聯想到精緻、美麗的畫面。「阿閣三重階」當中的「阿閣」指高大的建築,大多不只一層。「阿」字,本有高大的意思,如秦始皇所蓋的 「阿房宮」,就以其高大氣派為名。「三重階」是描繪講究的中國建築中的多重的臺階。「阿閣三重階」是寫極其高大雄偉、富麗堂皇的建築。

「上有弦歌聲,音響一何悲」,寫得非常好。那悅耳的聲音是從「上與浮雲齊」的高樓上飄下來,那種高遠渺茫的音聲,多吸引人們的追求與嚮往。音樂,本來就是一種內心感情的真實流露。古人常說:「聞弦歌而知雅意」,所以有「知音」的說法。「音響一何悲」,說明樓下的聽者已經受到「弦歌聲」的感染,和樓上歌者的心境一樣傷悲。

因而站在高樓下的詩人續道:「誰能為此曲,無乃杞梁妻?」。「杞梁妻」在崔豹《古今注》記載杞梁戰死,其妻曰: 「上則無父,中則無夫,下則無子,人生之苦至矣!」乃亢聲而哭,杞都城感之而崩,遂投水死,其妹悲姊之貞操,乃作歌,名曰《杞梁妻》,即孟姜女哭倒長城的故事。「杞梁妻」在此是指這女子「上則無父,中則無夫,下則無子」,在無依無靠在孤獨寂寞之中了。詩人認為此哀曲如此悲涼,一定是這樣一個可憐女子,才可以彈出來。

「清商隨風發,中曲正徘徊」兩句寫得亦非常有意思。 「清商樂」泛指那種給人一種淒清哀傷之感的曲子。五音之「商」可代表秋,而秋又屬五行中之「金」象,武器大多由金屬所製。所以,傳統來說秋有一種肅殺之氣。因此歐陽修《秋聲賦》說:「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清商」之曲是悲哀的,而「清商隨風發」之所以寫得好,還不僅西北有高楼2因為它寫出了那種淒清和悲哀,與此同時還寫出了一幅美麗的意境。悲哀的曲子,順風之聲,傳之千里。因此詩人所聽到的那個聲音,是隨風而來,難以捉摸的,這就更增加了聲音的美感,有撲朔迷離的感覺。「中曲正徘徊」,當中徘徊者,是指曲調那種低回婉轉、抑揚頓挫的聲音在徘徊;「中曲」,就是曲子的中間。上句之「清商」給人一種淒清悲哀之感,而此句的「中曲」則低回婉轉,就不僅是簡單的淒清悲哀,而是在淒清悲哀之中還有一種纏綿婉曲的姿態。而且,音樂往往反映人的心境,這一段曲子的徘徊,同時也就是人的內心傷悲的徘徊。

繼而是「一彈再三歎,慷慨有餘哀」。樓中那個女子,她每彈一個音符的聲音都傳達了那麼多的哀歎。我們常說 「餘音繞梁三日不絕」,是由孔子在齊國聽到韶樂,三個月不知肉味,腦子裡總是回想著那美妙的聲音而起。這裡所謂「餘哀」也是說,在音樂的聲音結束之後,仿佛還留下說不盡的悲哀,繼續感動你的心。古人所說的「慷慨」是指內心感發激動的一種感覺。《史記•項羽本紀》寫到項羽在垓下和虞姬告別時說, 「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這裡的「慷慨」,就是指一種悲哀之中的感發激動。

「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是說,歌者如此投入地歌唱當然很辛苦。可是這也不算得最苦。歌者是有其勞苦,而且有感情的悲苦,但那種苦算不了什麼,如果聽歌的人真能夠欣賞她的歌,那麼即使再辛苦也值得。作者所感到悲傷的不是她的勞苦、辛苦,而是真正能夠聽懂她的歌、體會她的感情的人實在太少了。這才是最苦的!一個人生命的價值在哪裡?在於有一個真正認識你、明白你的人認同你的價值。人們常說「人生得一知己死而無憾」,活在世上卻沒有人理解明白,沒有人懂得欣賞,那才是最悲苦的事情啊!

結尾兩句「願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 「願為雙鴻鵠」,除了成雙成對的含義之外,還含有高舉遠騖,不再受塵世傷害的意思。古代詩人經常作這種高飛遠走的想像,「願為雙鴻鵠」不但是願結成伴侶,而且這一對伴侶還有著共同的高遠理想,即是「知音」。所以,「願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是表達渴盼得到一位知音以共同向理想奮鬥的心情。 我欣賞詩人用字的精煉,更加賞識詩人在詩中所寄託的情感;是,「知音稀」真的是人生中的最苦!

藝術特色方面,「托」是本詩藝術表現上的一大特點。如明陸時雍所撰寫的《古詩鏡》中指此詩「情動于中,郁勃莫已,而勢又不能自達,故托為一意、托為一物、托為一境以出之」,帶出此詩以托為此詩的特色之一。除此之外,亦存有另一說法:楊炫之《洛陽伽藍記》中,指此詩首四句所敘視為實境,有指其實為「高陽王雍之樓」。我個人贊同前者的說法。《古詩十九首與樂府詩選評》中評及此詩指:『「西北有高樓」場景、歌者之苦、杞梁妻之比擬,均為
西北有高楼1A虛擬描寫,比興寄托,實有所指,非泛泛聽歌而已。』(曹旭,2002,頁14) 我贊同此詩中所寫之境並非真有其事,而是詩人虛構所想。詩人如此虛設假借是藉此暗示自己所想,如表達對得一知音的渴求。

然而,這詩「實有所指」的意旨除了表達對知音的渴求,亦暗示了懷才不遇之哀。 「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的漢末文人們的心聲,面對著君門深遠,宦官當道的黑暗時代,忠臣直諫無用。空懷滿志卻無處可施展,壯志淩雲卻報國無門,還有什麼比這更令人悲傷呢?《西北有高樓》寫一位不得志、報國無門的忠臣,偶然聽到高樓處飄出的弦歌哀曲聲而感傷。而為表達懷才不遇的感傷,詩人亦用了 虛設假借以暗示自己所想。當中「比」此藝術特色去表現。張玉谷在古詩十九首賞析有指,此詩『通首用比,首四句以「高樓」比「君門」,君門西北,故日西北;「結窗」、「重階」有讒陷蔽明意;中八以悲曲比忠言;孤臣寡婦,正是一類,故以杞妻為喻,敘次委曲,末四以「歌苦」、「知希」點醒忠言不用,遂以願為黃鵠高飛,收出不得以已而引退之意,總無一實筆。』詳細解釋詩中如何以「比」作喻,以表己見。

在修辭手法上,此詩運用了用典的手法。「杞梁妻」是引用杞梁妻的典故,於《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及劉向《烈女傳》等書亦有記載。據說齊國大夫杞梁,出征莒國,戰死在莒國城下。其妻臨屍痛哭,一連哭了十個日夜,連城也被她哭塌了。而「知音」是指識曲的人,借指知心的人。是引用《列子》中的故事:相傳俞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琴,子期死後,伯牙再不彈琴,因為再沒有知音的人。另外,詩中「誰能為此曲」是運用了設問此一修辭手法。

最後,我認為此詩寫得最妙的地方,在於其發揮了一種不受拘束的想像。這首詩裡一共寫了兩個人物:一個歌者和一個聽者。雖歌者真有其人嗎?其實歌者全是由詩人所想像出來的,歌者的孤獨寂寞也完全是詩人自己的所想所感。事實上,是由於詩人自己感到孤獨寂寞,所以才假借,寫高樓之上有一位和他自己一樣孤獨寂寞的弦歌者。而詩人以可憐歌者末得一知音之苦,表自己望得一知音之意,比直接寫自己所望,此手法高明漂亮得多了。

參考資料:

  • 隋樹森(1975):《古詩十九首集釋》,香港,中華書局
  • 曹旭(2002):《古詩十九首與樂府詩選評》,上海,古藉出版社
  • 朱自清、馬茂元(1999):《朱自清、馬茂元說古詩十九首》,上海,古藉出版社
  • 石文英(主編) (1988):《漢詩賞析集》,四川,巴蜀書社

(完)

備註:點擊這裏可以繼續瀏覽作者胡養蓮在本網站内的其他作品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赏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