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禹风之浅见(中)

论大禹精神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死去的是肉体,活着的是精神!诗人臧克家笔下的鲁迅如此,历朝历代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的先贤巨子与草根英雄如此,大禹亦然。于是,穿过四千多年漫长的时光隧道,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大禹治水的功绩与其勤劳、创新、智慧以及大公无私的忘我精神,闪烁在浩瀚史册的字里行间,古风浩荡,光耀万代。

大禹精神有三,一是大公无私,不畏艰辛,以身作则的榜样精神。在《史记·夏本纪》中,禹第一次出场便是舜“命禹:‘女平水土,维是勉之’”接着便是对大禹其人的德行评价。《史记·夏本纪》:“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穆穆,为纲为纪。”此记述可以理解为在大禹治水之前,大禹的为人德行早已令众人折服,堪为典范,人们敬重他的品质与才华,所以向舜推荐他治水。接受任务后,他带领皋陶、后稷等重臣赶赴灾区。《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七年闻乐不听,过门不入,冠挂不顾,履遗不蹑,功未及成,愁然沉思。”为了能早日解除水患,他身先士卒,终日跋涉于高山河川之间,形容憔悴,衣衫褴褛之状,使臣民为之流泪。其吃苦在前,公而忘私的精神之于今天,依然具有典范力量。

二是任人唯贤,爱民如子,尊重知识的民本精神。建立夏朝后,大禹继承尧舜的禅让制,“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而后举益,任之政。”足见其不徇私情,知人善用的君子胸怀。而仁爱于民的执政方针,更是惠及子孙,影响深远。《尚书·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当年大禹之孙夏帝太康沉溺于游乐,荒废政事,以致百姓流离失所,国破家亡。其弟悲愤作歌,此歌既是对太康享乐无度,不理国事,致使故国难归的责难,更有对大禹之高风亮节,克己安邦,以人为本的治国大道的褒扬与歌颂。更为可贵的是,大禹勤奋好学,特别尊重“有道之士”。《吕氏春秋·谨听》:“昔者禹一沐而三捉发,一食而三起,以礼有道之士,道乎己之不足也”。贵为国君,依然谦恭有礼,敬贤求能。其精神力量之高贵,铿锵有声。

三是革故鼎新,创新创业,人定胜天的科学精神。夏朝初创时,不同民族居其四周,大禹尊重其风俗习惯,取长补短,兼容并进。注重依法治国,设置九州,区划五服,“造井示民,以为法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历法。应该说这是中国立法、司法的起源,为中国司法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尚书·五子之歌》“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此法被大禹子孙歌之颂之,奉为治国宝典,以警后世。其思想解放,敢为人先的精神可见一斑。大禹治水是他科学创新的重要部分。他总结前人包括他父亲鲧治水不息的经验教训,根据水势山势,大胆尝试创新,改堵为疏,直到治水成功。以人之力,破水之势,改造自然,为民造福,其磅礴气度,天地动容。

精神耸立,国之岿然。这便是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之林的立国丰碑!

(待续)

备注:点击这里可以继续浏览作者高培丽在本网站内的其他作品

.

华夏禹风之浅见(上

华夏禹风之浅见(下)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杂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