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禹风之浅见(下)

论传说与出生地之谜

关于大禹,直至今天,依然有人认为他不过是人类面对洪水,渴望有一位能惊天地,泣鬼神的治水英雄,于是神仙显灵,大禹现世。传说中大禹可以化为黑熊凿山开渠,《汉书•武帝纪》颜师古注引《淮南子》:“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可见,在古老的神话里,大禹不仅可以化熊,其妻也可以化石,其子更可以破石而出。在这里,大禹一家都是被神化的 。因为人是不能化为熊的,只有神才能随意幻化,开山变熊,渡水为龙。还有传说大禹为一条虫。鲁迅小说《理水》中,“至于禹,那可一定是一条虫,我有许多证据,可以证明他的乌有,叫大家来公评……”虽是文学作品,却也因传说而出,由此看,民间许多传说中的大禹确是神的。

更有传说当年大禹领命之初,得河神献上经历千辛万苦画成的河图,并有开山大斧,避水利剑等神器,助其治水,今宁夏青铜峡、晋陕龙门皆为大禹神斧所开。但传说只是传说,从来轶事他说,自有民心所向,真伪谬误,不必深究。我们能看到的是时光回溯,大禹治水的事迹,历代昭然。《左传·昭公元年》:“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大雅·文王有声》:“丰水东注,维禹之绩”;《吴越春秋》:禹治水“得以除天下之灾,令民归于里闾,其德彰彰,若斯岂可忘乎?”据此,大禹治水之实,美誉浩荡,凿凿于史。

四千多年来,大禹的研究者们查史寻迹,经多方考证,大禹不是传说,而是真有其人,但有一点却令诸多研究者始终纠结不清,那就是他的出生地到底在哪里?

《世本·帝系篇》云:“颛顼生鲧,鲧生高密,是为禹。”

唐司马贞《史记索引》曰:“《世本》:鲧娶有莘氏女,谓之女志,是生高密。宋忠云:高密,禹所封国。”《吴越春秋》曰:鲧娶于有莘氏之女,名曰女嬉。年壮未孳,嬉于砥山,得薏苡而吞之,意若为人所感,因而妊孕,剖胁而产高密。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曰:“《帝王纪》:()父鲧,妻修己……而生禹,名文命,字密……本西夷人也。”新编《中国通史》曰:“禹,字高密。”

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纂修之《高密县志》知县傅赉予撰之序言,开首即云“高密,古大禹所封国也”。上述史料都证明,大禹生于高密,或大禹封地高密之说一直被史学界所认同。

《太平御览》卷八二皇王部引《纪年》说,夏后相在位期间有“征淮夷”。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认为,“潍水”之“潍”正是因淮夷所居而得名。由此可知,夏后所征淮夷即潍水一带。而傅斯年先生提出的“夏夷东西说”认为“夷本身就在夏朝范围之内……鲁西至潍坊一带是夏朝的重要地区。”依据上述两位先生的观点,苏州大学周书灿先生认为,高密之所以流传着“禹生高密”之说,应该与“征淮夷”不无关系。

还有一种说法是“禹生石泉”即今四川北川县。据陕西省石泉县志办李佩金先生《大禹生之蜀之石泉》一文,中国有六处名为石泉,其中之一为山东境内石泉县。现名大古县,县城位于现诸城市相州乡北二十华里处,潍河河床之中。因没有发现禹迹,所以作者排除其禹生之地。但笔者以为,这恰恰是多了一种“禹生高密”的可能。当时的石泉县,(诸城市相州镇今大古县村)与后来的高密城阴城址应该相距不远,笔者不妨大胆想象一下,汉时城阴城之所以建在那个位置,是否与两千年前的大禹有关?是否建城之初那里还保有禹文化的繁荣与遗风?

但李沣先生《大禹出生山东考》:“古戎州己氏之地”乃大禹的出生之地。这个地方在历史上属过曹州济阴,也属过汴州陈留,也曾称过大梁。”曹州,北周武帝以西兖州改置,治左城,取古曹国为名。隋大业初改为济阴郡。唐武德初复为曹州。辖境约当今山东省菏泽、曹县、成武、东明及河南省兰考、民权等地。他的结论是大禹生于山东,却非山东高密。但笔者以为,其理论依据并非颠扑不破,但至少证明一点,禹非生于四川省北川县。

2009年,高密市在密水街道北王柱村发现一处古文化遗址。从龙山文化时期到汉代的文化遗存均有发现。到20091125日,高密市已发现这样的古文化遗址60多处。多分布于柏城镇、密水街道和井沟镇等镇街辖区内。(据新华网山东频道1130日电)而无论史学界还是文化界,普遍认为,大禹时代属龙山文化,大禹遗址属龙山文化遗址,高密市井沟镇与当时的石泉县毗邻,甚至可能就在当时的石泉县境内。李佩金先生《大禹生之蜀之石泉》一文写于1991年,彼时高密还没有发现龙山文化遗址,而今龙山文化遗址在高密出土,时间正与大禹时代契合,谁又能说此石泉非生禹之石泉,而高密的龙山文化遗址与禹迹无关呢?

综上所述,“禹生高密”的传说与史记并非空穴来风,是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与考察价值的。如果假以时日,或许“禹生高密”将成为共识。但这需要史学家们的进一步考察和论证,毕竟从“传说”到“信史”还有相当一段距离要走。

大禹至今,禹风浩荡,以一己之浅见,难述其尽详,难探其精髓,其文化精粹与历史事实,有待专家学者深入挖掘,以还愿真相,落实史记。

(完)

备注:点击这里可以继续浏览作者高培丽在本网站内的其他作品

.

华夏禹风之浅见(上)

华夏禹风之浅见(中)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杂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