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很多位古代和現代的專家學者研究分析,有關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國寶藏品宋朝張擇端版的《清明上河圖》(簡稱“宋本”),除了從距離北宋滅亡58年後的金燕山人張著寫的第一個85字數的跋以外,沒有其它正史記載張擇端的生平事跡。非常可惜,以致張擇端的“生平記錄幾乎為零”(註一),也不得不讓北京故宮博物院正式對外公布“張擇端的生平少有人知”。更有人認為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宋本《清明上河圖》並不完整(註二)。
的確,如果與病毒溯源作比較,古畫作溯源的問題可能更為複雜和困難,畢竟是關乎一千年前的人、事、物,年代固然久遠,加上記錄不全、不詳、甚至可能誤傳和捏造,造成真相不能還原,除非現在還有實物在手可以作科學鑒證和目測後,發揮現代人的智慧分析比較,否則只能淪為茶余飯後、風花雪月、各說各話。這樣的空談可信程度很低,更沒有什麼實質的進展和意義了。
至於《清明上河圖》的現在傳世數量,根據北京故宮相關人士參與編纂的《清明上河圖:珍藏版》一書說:“中國大陸有10件,中國臺灣有10件,日本有11件,美國有6件,歐洲有6件,其他去向不明的有5件”。如果這48(10+10+11+6+6+5)幅手繪的《清明上河圖》都能同一時間一起出現展出,那麼宋本《清明上河圖》真跡的謎團應該可以更進一步的釐清,甚至被揭破!
中國工筆畫學會會長林凡於2008年5月發表了一篇“《清明上河圖》元本新證”文章(註三),把《清明上河圖》的仿本,在明清兩朝之外,再加上元朝仿本,添加了《清明上河圖》的仿本的範圍和趣味。
不過,筆者在坊間見過的一幅手繪宋本《清明上河圖》,從種種跡象來說可能是元朝《清明上河圖》“秘府本”的可能性極大。因為有研究說“……元朝時期再度進宮,被收入秘府。爲官匠裝池者以贗本偷換出宮。”(註四)。另外,亦有研究指出“……錢謙益《牧齋初學記》卷八稱,秘府本一度為嚴嵩占為己有,嚴氏籍沒後,珍寶圖書盡輸入大內。一小內臣竊去此畫,藏於禦溝石罅中,時逢大雨驟漲淹沒石罅,連著二日三夜不歇,大雨過後,再去尋找,已糜爛不可復理。由此可知,“秘府本”早已失傳。”(註五)。
作為學術研究命題,筆者希望有關單位及《清明上河圖》專家、學者、畫家及有興趣人士可以攜手合作,組織一個全球宋本《清明上河圖》展覽和座談會。基本上,參展的《清明上河圖》必須是手繪的,起碼2米長,不是“元本”,明仇英本和清院本,而只是宋本,好讓全世界的《清明上河圖》愛好者能對宋本《清明上河圖》一窺全豹,期待也能解開千年謎團,「還原它的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