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绣文化艺术

《陶绣》源于自家祖传,是以姓氏命名的绣种。据外婆忆述,我的曾外祖母早在光绪二十八(1902)年时其绣品被同籍两代帝师朱益藩先生贡入清宫,作为慈禧太后70岁献礼,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我和妹妹自小受母亲熏陶,尤善女红,编织钩剪,无一不通。后拜师求陶绣照片1艺、描红点墨、学习画理并专攻刺绣。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如今我已逐渐形成自己个性化的绣风。然而提起刺绣,众人多半只认识苏绣、粤绣、陇绣、湘绣、蜀绣等“五大名绣”,却疏忽了我《陶绣》。其实绣之功业,千秋至伟,绣种各异,却是相生相宜;百家争鸣,实在是各有千秋。作为《陶绣》后人,《陶绣》一脉,我愿静心屏息、苦心研习、不分地域南北,不辩流派是非,冀愿能博釆贤哲大家之长、去粗存精,从而精益求精,把《陶绣》发扬光大,为家国争光。

《陶绣》的宗旨是宁缺毋滥,杜绝敷衍、她人代针、滥竽充数、弄虚作假等之态。《陶绣》定位高端,不求多,只求精。题材高雅,做工精细。极力将刺绣从工艺装饰功能型推向文化艺术品之领域,把绣画艺术完美地的结合。刺绣之于丹青,寓意巧思一如也。题材之高雅,创意之精妙,实非兰心惠质,巧者亦不能为之。我们立志高远,源于传统,却高于传统,意技卓尔不群,作品千姿百态,风格迥异时俗,个性鲜明,自成一体。泱泱艺海,代代流芳,此乃《陶绣》奋斗之目标。

《陶绣》的艺术特点,多以文人水墨画为主,一改过去(或旧时)绣的平板,填充的木纳。用散细针排列,依托字形画墨自然分散,有意无意的露底,陶绣照片7呈现墨晕。用乱针穿插显得生动空灵,有形散神不散的韵味。除此之外,还根据各种画稿的题材,表现不同物象,不同部位自然纹理的要求,灵活运用各类针法,选配不同色阶的绣线,凭借针法的特殊表现力和绣线的光泽作用,使绣制出来的物象,既保留原稿的笔墨神韵,又增添了物象的真实性和立体感,起到了一般绘画所不及的艺术效果。某些绣品籍着丝线的光泽效果而使其比原作更胜一筹。反之,绣大写意书画时,却要将丝线作特殊处理,除却浮光,以求古拙朴素之逸气。当绣油画和摄影类之作品时,则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光影变化。要做到层次分明、对比鲜明。若要具象立体,就要把握好虚实关系的微妙变化。

学习《陶绣》,除了要基本功底扎实,还要注重手的保养。[要刺绣,先养手]。作为一个职业绣娘,应该在从事刺绣工作前就要把手养好。就是把指甲修好,同时指肚柔韧圆滑而无死皮,这样才不会把细线勾散,无尘桑蚕丝方能流光溢彩而不至于失色。事前必须把握细节,才能掌控过程的全局。

中国刺绣工艺近三千年,一直以各类织物为载体,从未变化。之所以如此,固然有其存在的理由,只因其质地最好,韧性最好,色泽最好,手感最好,保存时间最长,诸多理由,无可非议。当然《陶绣》也有改变载体跃跃欲试的想法。当下,很多绣娘受到经济市场的冲刷,都不愿意从事刺绣工作,纷纷跳槽,另谋高就。从事绣艺者也日趋减少,很多地区都面临着断层濒临灭绝之象。剩下一些老艺人很多也是技术“同化”严重,以致许多绣种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特点。绣娘多半都是为绣而绣,为钱而为,生搬硬套,没有主心骨,每日忙碌,只为钱忙。等同[穿新鞋,走老路],没有创新开发的新意识。有鉴于此,《陶绣》决定要做的就是一边巩固基本功,一边开发新意,希望能在材质,针法,装裱上进行改良、变化。以中华优秀文化精髓为思想之灵魂,以人文为精神,以针线为语言,展示艺术魅力,来感染毎一位赏绣人士。

陶绣照片5我认为一个优秀的绣艺者,必须是德艺双馨的,自身的修养与内涵通过针线就能直接在作品中体现。反之,一个没有超然悟性的人,理应是无法创造惊世之作。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则无法完成灵思巧艺。同样的,没有一点绘画功底也无法让花鸟嫣然生动。所以,在刺绣画稿前首先要深入了解画者的性情和时代背景,及笔墨气韵的流势。然后便能清楚知道所需的刺绣材料、技法表现,装裱设计等。除此之外,还得有推陈出新的创意思维,完成每件作品之后,小坐自我总结,平日里多看画展,勤练善学,去去芜存青,不断的完善自我。

我之为绣,除缘于本身喜好,乃传承于先祖。家学渊源,实非一日之功。荏苒岁月,浸淫经年,终得豁然,始有小成。而绣技亦奇艺,虽物有万千,然异曲同工。穿针引线,敷陈唐诗宋画;描摹山水田园,风物尽在其中矣。举凡选稿、上绷、配色、劈线。银针穿梭,指上演绎;乾坤在握,不入俗流;更兼身心合一,灵魂升华,妙处不可胜言也!我绝对不做新时代的“绣匠”,我将带着内心无比愉悦的幸福感,遍布针迹。

先祖陶氏,隐居桃源。愿弃高官,守拙归田。
闲时观花,饮酒和诗。养渔涉猎,植桑纺麻。
上至闺阁,下至农舍。男耕女织,其乐融融。

(完)

备注:点击这里可以继续浏览作者陶丽华玉在本网站内的其他作品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