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Gesture 介紹

kk bookcoverA

Gesture——是國際手語的「前身」。有一個語言研究家認為國際手語的祖先就是「Gesture」。

讓我們來解釋Gesture吧。現在很多人叫它做“姿態”。「Gesture」是“Palm Up Open Hand”(中文叫舉起手並張開)。約在1910年,已經有人開始研究如何將手語普遍性,以及如何建立國際溝通的語言。為了讓世界各地不同的聾啞人集中在一起溝通,在起初的研究中,左右手是有分別的。如果右手在表達意思時,左手就不動。

為甚麼呢?右手代表「現在」,左手代表「過去」。這就好像英文動詞裡,有「現在式」和「過去式」。一個動詞“say”,「現在式」是“say”,「過去式」就是“said”。這樣,句子裡“I say” 和 “I said” 就能知道事情發生的時間。左右手的表達也是這樣分辨的。假如我們用一個球來做比喻,如果「球(將)會跌落」就用右手指那個球,跟著模仿球跌落的樣子;但是如果「球(已)跌落了」,就要用左手模仿球跌落的樣子。

就這樣,世界聾啞聯盟在1973年發佈了Gesture 1500個生詞。但是很多聾啞人都不太接受,為甚麼呢?因為不同地區的聾啞人有著不同的文化。例如有些人見到「球跌落」就會一隻手做球的形狀的手勢,跟著向下的樣子。另外有些人卻會先做球的形狀的手勢,跟著變1字手勢模仿「球」跌落,反彈,再跌落了,再反彈的模樣。而“1” 字手勢在Gesture 1500個生詞裡是代表「指」,所以如果做“1”字手勢又上又下的話,代表「指」向天上和「指」向地下的意思。整句來說是「天上和地下都有球」。這是很容易混亂的。結果Gesture最後還是「被拋棄」了!

雖然是這樣,但是Gesture對日後的手語研究真的有著很大的幫助。例如,語言研究專家Kendon認為手語的演變是如如此的:

Gesture(姿態) -> Speech-linked (講話相連) -> Pantomime(以啞劇的模仿) -> Emblems(形式) -> Sign language(手語)。

舉個例子:「傷心」。傷心時,臉上需要顯出愁眉苦臉的樣子(姿態),這樣,說出來的聲音自然會很低沈。所以打「傷心」的手語時記得要加表情呀!

(完)

(內容來自我係聾人,我有話講

 

備註:點擊這裏可以繼續瀏覽作者 Kong Wan Ki 在本網站内的其他作品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杂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