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來香港大事(1934 ~ 2014)(中)

简体版

八十年來香港大事_F1_副本

1973至74年 香港股巿瘋狂創新高,卻於其後狂跌至深谷

1973年是香港乃至全球經濟最佳、投資信心最壯旺的一年。隨着中國內地「文化大革命」接近尾聲,各國經濟形勢大好,香港股巿進入瘋狂狀態。1973年10月,香港恆生指數狂升至高達一千七百多點(在1965年之基數為100點)。不少面值1元的貓狗新股,竟可被炒高至二十多三十元的二、三十倍PE(巿價盈利率),不少正職人士紛紛辭職炒股。但不旋踵,中東地區發生第四次「中東戰爭」,其後阿拉伯產油國對西方國家實施石油禁運,使油價升高四、五倍,並進一步引致全球經濟衰退,香港更是虛脫式的下瀉。至1974年,股巿跌至只有150點,普遍的股票價格只為最高時的十分一。

1981年 「代議政制綠皮書」發表及推行地方行政

香港政府為推行「地方行政」及推動巿民參與公眾事務,先後發表了「代議政制綠皮書」及「白皮書」。1981年,首先在荃灣區實行試點,成立區議會,其後擴展至全港各區,區議員分民選及委任兩種。政府並在各區設置民政專員,作為不同政府部門在各區分部人員的總協調。以後逐漸增加港九新界各區的撥款(共分為十八個區),讓地方可因應本身的需要而運用資源,建設社區及增加巿民的歸屬感。

1981至84年 另一次股巿樓巿狂升及其後之狂跌

1981年是香港投資及投機事業的另一次瘋狂狀態,由1977至78年的低潮開始起步,至1981年是另一個高峯。股巿狂升下,恆生指數升達一萬八千點。以太古城為例,由76年時每呎二百多元升至81年新開盤的高峯價、每呎高達1,500元。置地公司與神秘財團佳寧置業聯合以創世界單一成交價紀錄的28億元收購美麗華酒店,又以13億元購入白筆山(今紅山半島)。佳寧更以每呎2,800元一手過全購置地公司在半山的所有豪宅。此外,置地又以47億5,000萬元勇奪中環交易廣場。但不旋踵,佳寧利用虛假交易製造利潤以提高股價的技倆無以為計,終於宣佈破產;置地亦因過份投資而至「資不抵債」,香港股巿樓巿再一次陷入寒冬季節。

1982至86年 中英談判,主權回歸與《基本法》之制定

1982年,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訪問北京,向中國領導人鄧小平試探對香港放棄主權以取得一定時期的治權而遭拒絕。隨後中英展開談判,終於在1984年英外相荷維訪華時達成協議。英國答允在1997年7月1日將香港歸還中國,而中國則承諾在香港回歸後,實行「一個兩制」,讓香港高度自治。為此,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31條,在1997年7月1日以後,在香港成立「特別行政區」,並由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制定「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為此,在有關方面安排下委出一個56人、包括港人及內地專家的基本法「起草委員會」,以及由180名來自各個界別的港人所組成的「諮詢委員會」。經過5年的時間,終於通過了有159條的《基本法》,並於1991年頒佈。

1985年 首屆立法局功能團體議員選舉

根據政府所頒布的「代議政制白皮書」,政府當局首次在1985年實施立法局議員的選舉。在此之前的一百多年,香港立法局議員全部均由港督所委任,其作用只在完成政府交付的法案,通過財政預算案和完成立法程序。首屆立法局議員選舉,雖只是選出代表各界別的功能組別議員,但從此開始有了民選的議員在立法局中發聲,改變了香港政治的生態。

1986年 香港總督尤德爵士猝逝,新任總督衛奕信推動「玫瑰園計劃」

1986年,中英正就香港主治權的回歸而談判之際,作為英方代表團成員之一的香港總督尤德爵士突然在北京的酒店中猝逝。其後英國委派外交系統、曾在香港任顧問之職的衛奕信來港繼任。他認為香港未來持續發展,必須另建新機場及發展西部港口。所以他不理會中方的猜疑,決定花千億元以在赤鱲角建造新機場及建設青嶼幹線與青馬大橋。由於龐大計劃需要融資、融資又需要北京的祝福,為了展開工程,英國首相馬卓安被迫在北京「六四事件」之後,採取與西方國家杯葛中國的立場不一致的做法,到北京訪問。因而有傳言,衛奕信任滿後,未能如其前任的慣例,獲得延長任期,此為原因之一。

1989年 香港巿民響應北京民運發起百萬人大遊行

1989年,北京學生藉追悼逝世的前中共總書記胡耀邦而聚集天安門,並要求在經濟改革開放取得一定成果後,進一步推行政治改革。對此,香港大多數巿民均予支持,除演藝界向賽馬會借出場地舉行「民主歌聲獻中華」音樂會外,更有近一百萬人組成龐大的遊行隊伍,當中包括傳統的中資機構,包括銀行、企業、學校、甚至官方機構人員。對於北京天安門集會,北京於4.26《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時,將集會定性為動亂,並勸告學生撤退不果後,終於在六月四日晚上以武力清場,造成極大的流血事件。

其後,香港一些團體及個人,組成了「香港巿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簡稱「支聯會」),嗣後二十多年不斷要求「平反六四」,並於每年該日,在維多利亞公園舉行燭光晚會。

1992年 彭定康任末代港督,政制問題引起重大爭拗,致未能無縫過渡

衛奕信總督卸任後,原任英國保守黨主席的彭定康來港擔任總督。他認為在離開香港前,英國有責任為香港人留下一個有自由及民主度較高的制度,於是倡議建立一個具有更多民主因素的政制。但此舉為中方所猜疑,中方認為英人意在留下一個「民主的計時炸彈」,因此堅決要建立「行政主導」的體制,港澳辦主任魯平更指責彭是「千古罪人」。

因此,根據英治時期的制度所選出來的立法局議員,不能直接過渡到特區政府體制內,亦即是說議員們在回歸時,必須全部落車,然再因應個別情形,委任其重新上車,成為「臨時立法會」的議員。

1996年 保釣人士前赴釣魚台宣示主樣,香港資深傳媒人陳毓祥示威中遇溺死亡

1996年,香港保釣人士,鑑於日本侵佔原屬中國的釣魚台列嶼的野心日形猖獗,行動愈顯積極化,因此聯絡台灣民間保釣人士,組織了多次保釣行動,但絕大多數均被日本警務船攔截,終於導致9月26日香港著名傳媒人在釣魚台附近海域被溺斃事件。

陳毓祥原為香港政府電台《香港電台》的高級職員,其後轉任民營報社《快報》的社長,最後轉至國內發展。

他是「全球華人保釣大聯盟」的骨幹成員,1996年九月下旬,他連同其他四人由香港出發前往釣魚台海域。由於多次被日方艦艇與軍機圍堵追截,於是他們躍下海中,擬游去釣島宣示主權,但因風浪太大,被迫折返。陳因被吊上船隻時,被急激的海浪拍打身體,撞着船邊,傷重致死。而另一名保釣人士方裕源則被日本直升機救起,送往石垣島急救而幸免於難。

1996年 油麻地嘉利大廈五級大火,造成41死80傷的慘劇

1996年11月20日,九龍油麻地隣近佐敦地鐵站的彌敦道233號嘉利大廈發生大火,火勢極為猛烈,並迅即升至高級別的“五級”。由於火勢猛烈,逃生困難,致造成41人死亡,另有80人受傷的慘劇,是香港近年最嚴重的火警之一。在救火期間,巿民目睹傳媒報導及電視播映畫面所見,全座火焰濃煙衝天,被困人士為逃生而由高空躍下,或被火焰吞噬的畫面,令人震憾不已、難以忘懷。

1997年 香港主治權回歸中國、英國下旗歸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正式開始運作

經過中英談判及發表《中英聯合聲明》,並經過十多年的製定《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及連串談判後,在中國主導下終於成立了「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籌備委員會」,並組成了「選舉委員會」。選出首任行政長官。

1997月7月1日,中英雙方首腦及相關人員,齊集港島中環皇后碼頭及大會堂,中方包括國家主席江澤民、外長錢其琛、香港特區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英方包括代表英女王的查理斯王儲、外相荷維和香港作為殖民地的最後一任總督彭定康,當然還有眾多的主要官員及社會各界領袖。

當雙方在大會堂內舉行移交儀式後,皇后碼頭前的英國旗徐徐下降,中國五星紅旗及特區旗幟升起,象徵着香港的新的開始,英國對香港155年的殖民統治正式畫上休止符。一眾英方代表,在典禮完成後隨即乘船至啟德機場轉乘飛機返國。

在較早前的7月1日凌晨零時,解放軍開始列隊通過皇崗口岸,經落馬洲進入香港,象徵着中國正式接收香港。

1998年 赤鱲角國際機場啟用

籌劃及建造超過10年的香港國際機場落成,並於一夜之間由啟德機場遷至赤鱲角新機場,其搬遷規模及效率,破世界紀錄,自此使用大半個世紀的啟德機場乃完成其歷史使命。

國際機場連同連接的青馬大橋及青嶼幹線耗資千億,雖然在籌劃及建設過程中,中國曾懷疑英方藉工程來耗盡香港的儲備,但最後證明,若非有新機場之建造,在啟德機場飽和下,將大大窒礙香港的發展。

赤鱲角機場選址,原為大嶼島北面海上的島嶼,將附近淺海填平及擴大為人工島,共有兩條跑道,並預擬未來增建第三條跑道之規劃。

1998年 亞洲金融風暴影响香港經濟衰退

由泰國泰銖危機影响,亞洲多個國家及地區迅速受到波及,香港也不能倖免。由於香港因回歸後,前景尚待觀察。加上外圍,特別是內地已有長足進展,香港經濟模式,卻未能與時俱進,故香港經濟表現,令人擔心。在多種因素下,投資者欠缺信心,失業率上升至百分之六、七的前所未有的高比率。因此,政府實行財政預算案、實施緊縮政策,減緩公務人員招聘,甚至在某些部門實行削減支出。為此,政府更推出多項「本土經濟」政策,鼓勵巿民從事小本經營,以解決失業問題。

(待續)八十年來香港大事(1934 ~ 2014)(下)

資料來源:《香港教師會出版”香港教育八十年”紀念特刋》
 .
備註:點擊這裏可以繼續瀏覽作者高家裕教授在本網站内的其他作品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杂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