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香港教育是怎樣走過來的(五)

简体

百年香港教育是怎樣走過來的──謹以至誠之心向香港教育工作者致敬

百年香港教育_F1_副本

(九) 院校升格與資源配對

守得雲開見月明,樹仁終成首間私立大學

有關學制的問題,至回歸前後才有轉機。當時八大校長在一次聚會中就這問題進行溝通後,傳出大家都同意香港大學應改為與國際及中國內地相同的四年制,此說法曾一度被部份校長所否認(政治氣候仍未成熟),但在回歸後,各校長終於公開表達其一致的看法,並在政府及社會的整個共識、包括資源的撥付下,各校終於全部改為朝向四年制的改革。

至於一直堅持四年制而沒有政府資助,只靠學費收入及社會人士捐助的樹仁學院,在其成立35年之際,部份科系終於獲學歷評審局通過,獲准頒發榮譽學位,並獲政府貸款加強設備。至2006年,政府終於通過《樹仁大學條例》,正式將「樹仁學院」升格為「樹仁大學」,而成為香港開埠以來首間「私立大學」。

政府對院校資助實行配對,頓顯「強者愈強」現象

對於升格為大學,這有利於吸引更多合資格的中學畢業生報讀,也有利於向社會募集更多捐款。政府對各大學及認可的學院,實行配對政策,即除政府在財政預算案中編列對各受「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撥款資助者外,個別大學或學院每向社會募集到一元捐款,政府即予配對的撥予該校相同的數目,這對院校的財務不無幫助,但事實上卻是存在着「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情形。數字就顯示香港大學所獲的捐款多於嶺南大學數倍。

另一間一直沒有獲得政府承認,卻因在台灣中華民國教育部註冊而獲得政府承認其學位的珠海書院卻有另一番爭扎的艱苦過程。誠如前面所述,珠海原為廣東地區的私立大學,1949年南遷香港之後,一直與遷至台灣的「中華民國」教育部保持關係,故不僅其學士學位獲得承認,甚至辦有研究所碩士及博士學位的課程,其所頒碩士、博士學位亦為教育部所承認。故其畢業生盡管在香港不獲承認,卻可以在國際上接駁其研究所或作為工作的資歷之一。

珠海書院雖不獲港府承認,但卻獲台灣教育部認可

由於早期香港只有香港大學及一些南來的專上院校,珠海以其較具規模及師資資歷較佳,國內南來的學者及在香港大學或後來的中文大學退休者來教授,故學生人數最多,其部份科目尤屬著名,包括新聞系、土木系、建築及資訊科技等,其畢業生遍佈新聞界,不少由初階做起,終而取得較高職位。至土木工程系的同學,雖然不能直接取得專業資歷,卻是不少工程公司所樂意聘任的,蓋有一定水準,肯捱、肯做、而要求又不太高也。

珠海書院先後由黃麟書、江茂森、梁永燊、陳樹柏、田震亞、劉興漢及張忠柟等多任校長領導(梁永燊校長曾任台灣“中華民國”立法院立法委員,與台灣教育部、僑委會以及政界關係密切,對珠海書院之發展有重要的作用)。其餘不少著名學者也曾為珠海之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如鳥類專家任國榮、民族史及文化史權威羅香林、經濟學家伍鎮雄、李泰初、數學家蘇熊瑞、資深新聞教育家陳錫餘及中文學者涂公遂、何沛雄等,還有各科各系的學者,還有近二十年由台灣到港在珠海主持「亞洲研究中心」的歷史學者胡春惠教授,對珠海學術地位之提升,作用更大,他們熱心投入,為培育人才而不計較報酬,故使欠缺政府認受及資助的珠海書院,能夠得到社會的認受,並能繼續為補香港教育之未足而提供貢獻。

回歸後,政府對私營專上院校開綠燈

香港回歸以後,一方面由於政府為回應社會對增加高等教育機會的訴求,另一方面亦欲借私人辦學而提高適齡入讀大專教育的機會,因而對珠海及其他一些院校,開始開綠燈,鼓勵其發展。

以珠海書院為例,她刻苦經營五十年之後,政府終於邀請其進行評審(本科「榮譽學士」學位的評審)。對於一開始已獲准為「大學」的,不用經過評審,因大學有自我評審的制度,但由「書院」而「學院」再而欲升格為大學的,其路途是如此的艱鉅,怪不得香港政府無意負起更多高等教育的責任。其認為增加高教會不勝負擔而視之為畏途之同時,私人辦學雖謂開放綠燈,卻始終是進展不大,就是這個原因。

綠燈雖開,但私立大專仍然舉步維艱

「珠海書院」(後改稱「學院」)獲政府撥予新界屯門的一塊不太大的地皮作興建新校址,但基於某些原因而進展緩慢。另一間本來稱為「恆生商學院」的、在沙田擁有較大面積地皮及校舍,同時亦因背後具有龐大實力的支持集團,故財力較為豐厚。自政府聲稱會讓更多有條件的私營學府辦理「榮譽學位」課程後,該校即大量延聘資深教師,並增加院舍及設備,並將「商學院」改名為「管理學院」。

其他不少院校,如白英奇書院(天主教)、香港專上書院、培正管理書院、能仁專上書院及東華書院等,都是朝這方面發展,有些已經取得朝向獲准頒發榮譽學士學位的「入門券」,但有些則仍然有待努力。

(十) 適齡大專生比例,社區書院與「副學士」的檢討

香港適齡大專入學率仍然大大偏低

不過,香港截至2013年止,適齡大學百份比是18%,但當局強調連同其他專上課程,其實已經超過23%,而所謂專上的升學機會,其實是包括了「文憑」、「高級文憑」及「副學士」等等的課程。

現時八大院校(港大、中大、科大、理工大學、城巿大學、浸會、嶺南、樹仁及香港教育學院),除樹仁及教育學院外,其餘六大均在不同地區設置眾多的「社區學院」,她們或提供「證書」或「文憑」或「高級文憑」的課程,種類非常多元化,當中最多的要算「副學士」課程。由於這些「社區學院」或「專業進修學院」都是自負盈虧的,所以她們都出盡法寶去招生,其情況有以「慘烈的互相廝殺」來形容。例如在2013年,嶺南大學的社區學院就招收了近三千多名「副學士」生,比其本來可以容納的超過一倍有多,成為城中及學界一時的話題。

香港各大學之所以大力擴展社區學院,緣於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當時香港經濟衰退,公帑入不敷支,時任財政司司長的梁錦松的主導下,各政府及公營部門都要「瘦身」、「削資」,各大學為了應付這一困局,於是都紛紛成立或擴充社區學院,俾能將部份教師安排到這些「自負盈虧」的環節,以達到削資的目的。

社區書院及「副學士」學位大幅增加

說來也有些矛盾,當初當局要大學或學院「四改三」時,以「二、二、一」為體制,後來是「二、三」,最後便只餘「三」,讓她們淨化為「三年大學就是三年」。可各大學紛紛擴展社區學院後,倒頭來各大卻紛紛向「本科」以外的專修課程伸手,除文憑、高級文憑以外,還包括如「毅進課程」、「展翅課程」,甚至一些職業技能課程,幾乎與街坊會、社區會堂及僱員培訓課程接近。

至於「副學士」課程,是政府近年愈見積極推動的,這課程專為那些會考成績不理想、無法申請大專學位者而設。不少人認為當初提出「副學士」這類型學位時,乃由於香港經濟不佳,若令眾多雖屬中學會考但成績不理想者到社會中去,他們必然難於找到工作,亦因而勢必會將失業率推高。

不過,由於這些「副學士」學生及家長,是需要自費進修的,而由具大學教師及行政費用去營運,成本當然不少。可他們付出重大費用的代價後,事實證明他們能藉此途徑而圓升大學之夢的,數量少之又少。至於到社會上謀職,其所學與社會工作崗位所需要者,能夠配合的亦實在不多。

看來,副學士的學歷及課程,其作用及增減,已到達應進一步檢討。

(完)

資料來源:《香港教師會出版”香港教育八十年”紀念特刋》

.

百年香港教育是怎樣走過來的(一)

備註:點擊這裏可以繼續瀏覽作者高家裕教授在本網站内的其他作品

.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杂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