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香港教育是怎样走过来的(五)

繁體

百年香港教育是怎样走过来的──谨以至诚之心向香港教育工作者致敬

百年香港教育_F1_副本

 (九) 院校升格与资源配对

守得云开见月明,树仁终成首间私立大学

有关学制的问题,至回归前后才有转机。当时八大校长在一次聚会中就这问题进行沟通后,传出大家都同意香港大学应改为与国际及中国内地相同的四年制,此说法曾一度被部份校长所否认(政治气候仍未成熟),但在回归后,各校长终于公开表达其一致的看法,并在政府及社会的整个共识、包括资源的拨付下,各校终于全部改为朝向四年制的改革。

至于一直坚持四年制而没有政府资助,只靠学费收入及社会人士捐助的树仁学院,在其成立35年之际,部份科系终于获学历评审局通过,获准颁发荣誉学位,并获政府贷款加强设备。至2006年,政府终于通过《树仁大学条例》,正式将「树仁学院」升格为「树仁大学」,而成为香港开埠以来首间「私立大学」。

政府对院校资助实行配对,顿显「强者愈强」现象

对于升格为大学,这有利于吸引更多合资格的中学毕业生报读,也有利于向社会募集更多捐款。政府对各大学及认可的学院,实行配对政策,即除政府在财政预算桉中编列对各受「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拨款资助者外,个别大学或学院每向社会募集到一元捐款,政府即予配对的拨予该校相同的数目,这对院校的财务不无帮助,但事实上却是存在着「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情形。数字就显示香港大学所获的捐款多于岭南大学数倍。

另一间一直没有获得政府承认,却因在台湾中华民国教育部注册而获得政府承认其学位的珠海书院却有另一番争扎的艰苦过程。诚如前面所述,珠海原为广东地区的私立大学,1949年南迁香港之后,一直与迁至台湾的「中华民国」教育部保持关係,故不仅其学士学位获得承认,甚至办有研究所硕士及博士学位的课程,其所颁硕士、博士学位亦为教育部所承认。故其毕业生尽管在香港不获承认,却可以在国际上接驳其研究所或作为工作的资历之一。

珠海书院虽不获港府承认,但却获台湾教育部认可

由于早期香港只有香港大学及一些南来的专上院校,珠海以其较具规模及师资资历较佳,国内南来的学者及在香港大学或后来的中文大学退休者来教授,故学生人数最多,其部份科目尤属着名,包括新闻系、土木系、建筑及资讯科技等,其毕业生遍佈新闻界,不少由初阶做起,终而取得较高职位。至土木工程系的同学,虽然不能直接取得专业资历,却是不少工程公司所乐意聘任的,盖有一定水准,肯捱、肯做、而要求又不太高也。

珠海书院先后由黄麟书、江茂森、梁永燊、陈树柏、田震亚、刘兴汉及张忠柟等多任校长领导(梁永燊校长曾任台湾“中华民国”立法院立法委员,与台湾教育部、侨委会以及政界关係密切,对珠海书院之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其馀不少着名学者也曾为珠海之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如鸟类专家任国荣、民族史及文化史权威罗香林、经济学家伍镇雄、李泰初、数学家苏熊瑞、资深新闻教育家陈锡馀及中文学者涂公遂、何沛雄等,还有各科各系的学者,还有近二十年由台湾到港在珠海主持「亚洲研究中心」的历史学者胡春惠教授,对珠海学术地位之提升,作用更大,他们热心投入,为培育人才而不计较报酬,故使欠缺政府认受及资助的珠海书院,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受,并能继续为补香港教育之未足而提供贡献。

回归后,政府对私营专上院校开绿灯

香港回归以后,一方面由于政府为回应社会对增加高等教育机会的诉求,另一方面亦欲借私人办学而提高适龄入读大专教育的机会,因而对珠海及其他一些院校,开始开绿灯,鼓励其发展。

以珠海书院为例,她刻苦经营五十年之后,政府终于邀请其进行评审(本科「荣誉学士」学位的评审)。对于一开始已获准为「大学」的,不用经过评审,因大学有自我评审的制度,但由「书院」而「学院」再而欲升格为大学的,其路途是如此的艰钜,怪不得香港政府无意负起更多高等教育的责任。其认为增加高教会不胜负担而视之为畏途之同时,私人办学虽谓开放绿灯,却始终是进展不大,就是这个原因。

绿灯虽开,但私立大专仍然举步维艰

「珠海书院」(后改称「学院」)获政府拨予新界屯门的一块不太大的地皮作兴建新校址,但基于某些原因而进展缓慢。另一间本来称为「恆生商学院」的、在沙田拥有较大面积地皮及校舍,同时亦因背后具有庞大实力的支持集团,故财力较为丰厚。自政府声称会让更多有条件的私营学府办理「荣誉学位」课程后,该校即大量延聘资深教师,并增加院舍及设备,并将「商学院」改名为「管理学院」。

其他不少院校,如白英奇书院(天主教)、香港专上书院、培正管理书院、能仁专上书院及东华书院等,都是朝这方面发展,有些已经取得朝向获准颁发荣誉学士学位的「入门券」,但有些则仍然有待努力。

(十) 适龄大专生比例,社区书院与「副学士」的检讨

香港适龄大专入学率仍然大大偏低

不过,香港截至2013年止,适龄大学百份比是18%,但当局强调连同其他专上课程,其实已经超过23%,而所谓专上的升学机会,其实是包括了「文凭」、「高级文凭」及「副学士」等等的课程。

现时八大院校(港大、中大、科大、理工大学、城巿大学、浸会、岭南、树仁及香港教育学院),除树仁及教育学院外,其馀六大均在不同地区设置众多的「社区学院」,她们或提供「证书」或「文凭」或「高级文凭」的课程,种类非常多元化,当中最多的要算「副学士」课程。由于这些「社区学院」或「专业进修学院」都是自负盈亏的,所以她们都出尽法宝去招生,其情况有以「惨烈的互相厮杀」来形容。例如在2013年,岭南大学的社区学院就招收了近三千多名「副学士」生,比其本来可以容纳的超过一倍有多,成为城中及学界一时的话题。

香港各大学之所以大力扩展社区学院,缘于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当时香港经济衰退,公帑入不敷支,时任财政司司长的梁锦松的主导下,各政府及公营部门都要「瘦身」、「削资」,各大学为了应付这一困局,于是都纷纷成立或扩充社区学院,俾能将部份教师安排到这些「自负盈亏」的环节,以达到削资的目的。

社区书院及「副学士」学位大幅增加

说来也有些矛盾,当初当局要大学或学院「四改三」时,以「二、二、一」为体制,后来是「二、三」,最后便只馀「三」,让她们淨化为「三年大学就是三年」。可各大学纷纷扩展社区学院后,倒头来各大却纷纷向「本科」以外的专修课程伸手,除文凭、高级文凭以外,还包括如「毅进课程」、「展翅课程」,甚至一些职业技能课程,几乎与街坊会、社区会堂及僱员培训课程接近。

至于「副学士」课程,是政府近年愈见积极推动的,这课程专为那些会考成绩不理想、无法申请大专学位者而设。不少人认为当初提出「副学士」这类型学位时,乃由于香港经济不佳,若令众多虽属中学会考但成绩不理想者到社会中去,他们必然难于找到工作,亦因而势必会将失业率推高。

不过,由于这些「副学士」学生及家长,是需要自费进修的,而由具大学教师及行政费用去营运,成本当然不少。可他们付出重大费用的代价后,事实证明他们能藉此途径而圆升大学之梦的,数量少之又少。至于到社会上谋职,其所学与社会工作岗位所需要者,能够配合的亦实在不多。

看来,副学士的学历及课程,其作用及增减,已到达应进一步检讨。

(完)

资料来源:《香港教师会出版”香港教育八十年”纪念特刋》

.

百年香港教育是怎样走过来的(一)

备注:点击这里可以继续浏览作者高家裕教授在本网站内的其他作品

.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杂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