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旗袍、撫古琴與女性的優雅情操由此起(下)

简体版

調節女性情緒平衡臟腑

《黃帝內經·素問》指出“余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這九種氣機 失調的形式統稱為九氣為病,也說明了人體許多疾病的發生都是由於臟腑經脈氣機失調所致,正如張介賓《類經·疾病類》所說:“氣之在人,和則為正氣,不和則 為邪氣。凡表裏虛實,逆順緩急,無不因氣而生,故百病皆生於氣。”氣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其功能主要表現在推動、溫煦、防禦、固攝和氣 化等方面,而氣的運動又是臟腑經絡組織功能活動的體現。氣布散全身,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運動不息,不斷地推動和激發臟腑經絡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外感六淫、內傷情誌、過度勞傷等因素均可導致氣機失古琴常,引起臟腑經脈功能的紊亂,從而發生諸多病證,因而氣的運動失常是很多病證發生的內在機理。

百病皆生於氣,而止於音。氣是構成人體最基本的物質基礎。人體氣機條達,氣血通暢,臟腑功能正常。氣機失調可導致各種疾病。古琴音樂“哀不至傷,樂不至淫”講究中正平和、和諧自然;運指調氣、意在弦外。古琴聲調、音色、節奏與人體的心律、心率、呼吸、血壓、脈搏等相一致,古琴音樂可以調節情緒,抒發感情,平衡臟腑功能。聽琴、彈琴可以修身、調性、養心,達到防病及調理身心健康作用。

古琴與女性養生

明代戲曲家李漁在《閑情偶寄·絲竹》對古琴女性性情的影響有這樣的描述:“絲竹之音,推琴為首。古樂相傳至今,其已變而未盡變者,獨此一種,余皆末世之音也。婦人學此,可以變化性情,欲置溫柔鄉,不可無此陶熔之具。”“妻子好合,如鼓琴瑟。”“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瑟非他,膠漆男女,而使之合一;聯絡情意,而使之不分者也。花前月下,美景良辰,值水閣之生涼,遇繡窗之無事,或夫唱而妻和,或女操而男聽,或兩聲齊發,韻不參差,無論身當其境者儼若神仙,即畫成一幅合操圖,亦足令觀者消魂,而知音男婦之生妒也。”

從古琴樂器特點來看,首先,音色豐富並且極具對比性的質感,低音古樸深厚,餘音綿長不絕,高音清潤明亮,極富穿透力,而其“同音異弦”等特點能更精微細膩 地刻畫人心。其次,表現手法豐富,古琴琴曲的節拍多變,讓演奏者的心境表達得淋漓盡致; 而古琴所特有的“走手音”能使音線輕重疾徐的同時,還有剛柔、方 圓、濃淡等變化,給人以趨於意境悠遠、神韻無限之感。古琴屬中低音區樂器,從人的心理通覺感受來說,更為沈著深切,常常加深了幽遠深邃的意境,因此有李白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的名句。

從古琴樂曲內容來看,古琴樂譜中不僅有儒家文化中的平和仁愛,道家文化中的清凈超然,更有不被流派所限的豐富的人生智慧,比如《梅花三弄》的瀟灑浪漫,《酒狂》的自由狂放,《廣陵散》的慷慨豪壯。樂曲內容後面熟悉的歷史人物,一脈相承的文化氛圍,都讓國人容易被曲中的思想意識、情
风美茵5感所感染。自己演奏,效果更好。所以常聽古琴曲可以平和情緒,增強免疫力,對女性失眠、焦慮、憂鬱等不良情緒都有緩解作用。如果會彈古琴,對女性來說又多了一層修煉的機會,彈奏古琴和練瑜伽異曲而同工,需要調整呼吸,需要調整坐姿、需要用氣帶動手指,通過手指在琴弦的走動貫通經絡而達到修身養生作用。

每當穿上旗袍,更會使自已穿透歲月的羈絆,呈現出一種端莊、大方、沈靜、優雅之和諧美,是一個女人內在文化素養與外在表象的完美結合,包含著對生命逐漸老去的從容和淡定。那時,蒼顏白發,更是她豐厚從容的優雅老去的享受。

穿旗袍、撫古琴的女性可以調養氣息、改善心情,借琴傳情、夫妻琴瑟和諧。如今, 盛世也許會再次來臨復興,現代女性們, 應攜手穿旗袍、撫古琴成為歷史長卷中的亮麗風景。

(完)

備註:點擊這裏可以繼續瀏覽作者風美茵在本網站內的其他作品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散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