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病的穴位治療 之【感冒篇】

简体版

穴位按摩源于中醫推拿,是通過按、壓、揉、摩等手法刺激在穴位上,通過經絡、神經的傳導和反射作用,達到除病強身目的的一種非葯物療法。一般操作每穴約1 – 2分鐘左右,或以皮膚表面微紅發熱即可,通常在施穴部位有局部酸、麻、脹和重等感覺。

辨証選取有效穴位和部位進行按摩,以達到輔助治療疾病的目的,是實際可行的方法,也可作為許多慢性病康復的重要手段,只要持之以恆,會取得滿意療效。

(一) 感冒的成因
感冒主要是感受風邪病毒所致,多發生于氣候突變寒暖不調、起居失常、正氣虛弱抵抗力下降所致,可分為風寒感冒、風熱感冒和體虛感冒等三類。

(二) 感冒的症狀
1. 風寒感冒:症見鼻塞,流清水鼻涕,噴嚏,咽喉發痒,語音重濁,咳嗽,痰多色白,質稀薄,嚴重時出現頭痛,身體疼痛,發熱惡寒,體表無汗,舌苔薄白,脈象浮或浮緊。
2. 風熱感冒:症見發熱,微惡風寒,或有汗出,頭痛,鼻塞,鼻流濁涕,口乾而渴,咽喉紅腫疼痛,咳嗽,痰黃而粘稠,痰液不易咳出,舌苔薄黃,脈象浮數。
3. 體虛感冒:分有氣虛、陽虛、血虛和陰虛四種。
感冒的初期症狀,一般多見鼻塞、流涕、噴嚏、頭痛、惡風,繼則引起發熱、咳嗽、喉痒或咽痛等,病程一般5 – 10天。

穴位(T)

(三) 選穴
1. 按揉合谷、列缺、外關、風池穴。 (圖2,1,2,3)
2. 風寒感冒:加按肺俞、風門穴。 (圖4,4)
3. 風熱感冒:加按曲池、尺澤穴。 (圖2,1)
*頭痛:加按太陽穴、印堂穴。分推前額30次。 (圖3,7,7)
*發熱:加按雙側曲池穴。 (圖2)
*鼻塞:加按雙側迎香穴。 (圖7)
*咽喉腫痛:用指甲切壓少商穴。 (圖1)
*咳嗽氣短:加按膻中、足三里、肺俞穴。 (圖5,6,4)

(四) 預防
1. 常用兩手在手掌的大魚際胸腔。呼吸器區 (圖8)緊貼在一起用力相互擦摩2分鐘,使兩手發熱,對感冒、氣喘等呼吸道疾病有很好的預防作用。
2. 用食指指腹在鼻側兩旁上下推按1分鐘,每日2次,有預防感冒和治療鼻塞的作用。

(五) 溫馨提示
1. 堅持操作可增強體質,預防感冒,巳患感冒者,可按上法自我按摩,每日二、三遍,一般3 – 5天可癒。
2. 感冒4 – 5天未癒,仍有發熱、惡寒、頭痛;或熱度雖不高,但極度虛弱者,以反復上述穴位療法仍不見效者,則應及時就診,讓醫生明確診斷治理,以免延誤病情。
3. 平時要注意保暖,小心別受涼,感冒時要多飲開水,注意休息。

(六) 穴位的位置

合谷 (圖2):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列缺 (圖2):在前臂橈側緣,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

外關 (圖2):在前臂背側,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風池 (圖3):在頸後區,枕骨之下,胸鎖乳突肌上端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中。

肺俞 (圖4):在背部,當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風門 (圖4):在背部,當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曲池 (圖2):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時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尺澤 (圖1):在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

太陽 (圖3):在頭部,眉梢與眼外角之間,向後約1橫指的凹陷中。

印堂 (圖7):在頭部,兩眉毛內側端中間的凹陷中。

前額:在面部,兩眉和前髮際之間。

迎香 (圖7):在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

膻中 (圖5):在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足三里 (圖6):在小腿前外側,犢鼻穴(膝眼) 下3寸,脛骨前緣外1寸。

少商 (圖1):在拇指末節橈側,距指甲角0.1寸。

胸腔。呼吸器區 (圖8):在拇指內側大魚際處。

資料參考
中醫內科學 黃文東 等編 廈門大學海外函授學院
針灸學 孫國杰 主編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簡易穴位按摩療法 王世豪 編著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按摩手足保健法 蔡林海 等編譯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p.1

(完)

備註:點擊這裏可以繼續瀏覽作者劉歡團在本網站内的其他作品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散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