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及制定基本法的背景(上)

日前(18/11/2017)很開心,出席了由”香港國民教育学會”梁炳華博士和”廈門教育学會”所組織的廈門中学生來港交流学習的團隊,假堅尼地道聖約瑟書院舉行的活動分享。該團在四日的緊湊行程中參觀研習不少項目,包括訪問大学及文化博物場館。當日上午是在聖約瑟書院,主辦者安排了一個由我向同学們講述“香港回歸及制定基本法的背景”的講演。50年前,我在麥當奴道一間蘇格蘭人開設的学校任教時,每日上落班都會經過聖約瑟書院,但對這所百年名校就從來未有緣拜訪過。這次的機會實在非常的難得。

中英聯合聲明-基本法-Hong Kong-20170131022519_2722_large

當日團隊因為車輛故障要更換車輛而遲到,故我是第一個先行到校,入校後第一感覺就是典雅整潔,由校工至學生及老師都是彬彬有禮,我所坐梳化對正墻上一幅展示該校新舊建築物及校景的壁版,無論是底色、不同大小及形態景物照片的配置襯托,相框及顔色的配搭,都顯得別出心裁,既調和又別緻,真是極富藝術感的心思。後來由校長口中方知那是由任該校校監的修士堅持該版必須由他親自設計及處理的傑作,真意想不到!

正副校長親自打點安排

在活動整個過程中,程景坡校長和黃婉芬副校長均在場親自打點安排,務求能表現熱誠待客之道。這位在聖約瑟書院讀了7年書,然後在母校繼續服務了36年、合共43年的程校長,更親自及由一位老師詳細介紹該校歷史。原來該校是由天主教喇沙會的修士在1875年就已來港建立,專為貧困兒童的教育而設,是香港最早的天主教男校,當然一百多年來也為香港培育了不少人才。

聖約瑟書院的歷史是香港歷史中重要的一章

首先,聖約瑟書院程景坡校長親自介紹該校一百多年來的歷史。聼聖約瑟書院的歷史,就如同聼香港歷史、甚至近現代中國史。不説不知,原來在十九世紀末期,香港也曾發生過破壞力甚大的強烈地震,而且更曾發生過一次特大風災,不僅香港災情枕藉,而規模較小、建築物較單薄的澳門更整個被夷平,因此幸存的澳門人不少都遷移到香港,這也就一時之間大大地增加了香港對教育上的需求的壓力。

WhatsApp Image 2017-11-23 at 01.02.36廈門中學生訪港團的第二日活動,即在聖約瑟書院的講座。我應邀及獲分派的工作是向同學們講述“香港基本法”的制定的背景。當然,向中学生講“基本法”問題是很容易沉悶的,特別是面對國內的同學。所以我一開始先講我最近在醫院施小手術,受到醫護人員的悉心照顧,使我很感恩,進而指出:其實我們周遭的一切,包括所享用的一切食用物品以至最新科技應用工具,都是由不同的人努力創新及制造而來。而在成長過程中,父母的養育及在学校得到老師的諄諄教導,才能得到健康、品格與知識的成長,所以要做一個快樂的人,就必須要常怀感恩之心和樂於助人。人与人之間、群体与群体或地域与地域之間,更必須互相尊重,協同合作,才能有更佳發展。

先由國內地方制度説起,再講經濟特區特別行政區的分別

在未講香港之前,我先行以詢問及互動方式,引導同学記憶中國本身的地方制度:在中央政府之下,各級地方政府為“省”、“地級市”、縣及“縣級市”,然後是“鎮”及鎮之下的“鄉與村”。在與“省”同級的還有“直轄市”(北京、上海、天津和重慶)和“自治區”(內蒙古、新疆維吾爾、西藏、寧夏回族和廣西壯族)。後來由於上世紀70年代末,鄧小平推行“以經濟建設為綱”及“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政策,為了吸取外面經騐,企業管理方法及吸引資金在國內特定地區投資,於是在廣東及福建省設立四個“經濟特區”,包括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而四個特區均各有針對性,希望能分別得到擬議中的對象,即香港、澳門、在海外的潮汕鄉親和海峽對岸的臺灣的對國內的幇助。為了吸引這些對象的投資,於是在這些特設區域之內實行不同於內地其他地方的經濟政策,特別是稅務優惠,故稱為“經濟特區”。改革開放及經濟特區成立之後,特區發揮了比預期更大的效果,其後全國加速發展,經濟成長驚人。

福建与廣東及香港与廈門在各方面的異同

為了讓來自廈門的同學對香港問題不致有太大隔膜感,我先向同學們介紹廣東及福建兩省在地理位置、面積、地形与及均有衆多人因謀生WhatsApp Image 2017-11-23 at 01.17.11赴外而成為華僑的相異及相同情況,与及香港今日作為“特別行政區”及曾經設置為“經濟特區”的廈門所對中國經濟改革所發揮的作用,兩者有何不同?

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的屈辱經過及最后發展成為金融中心的歷程

要講香港在1997年主權回歸中國並設立為“特別行政區”的因緣,不得不由1840年的鴉片戰爭講起。那場屈辱的戰爭之後,訂立了“南京條約”,滿清被迫割讓了香港島,20年後、英法聯軍之役後,又被迫割讓“九龍半島”。在”甲午之戰”後,滿清國勢更弱,列強紛紛要求在華佔取“租借地”,所以英國也趁机要求滿清租借深圳河以南的較廣大地區、即今日的新界予英國,由1898年7月1日起計99年。於是香港就由一處只有少量漁農業的近海丘陵地帶,經百多年的發展,在英國的法治及衆多華人的努力下,建設而成為一個貿易港及後來的生産基地以及晚近的“國際金融中心”。

(待續)

備註:點擊這裏可以繼續瀏覽作者高家裕教授在本網站内的其他作品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