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烁烁之传,凿凿之史,使漫漫大禹之风贯通中华四千多年,经久如春。那么,泱泱华夏民族,浩瀚五千年文明史,人们何以对大禹文化钟情始终,愈歌愈劲呢?究其缘由,不外有三。一是大禹治水治国之功,二是大禹公而忘私的精神之光,三是传说与史记中的大禹出生地之谜。
论大禹之功
在远古的洪荒年代,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类基本的求生本能是依赖于自然的恩赐,求得生存的机会与空间。为方便日常生活,当时的人们大多依水傍山而居。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每逢雨季,或山洪暴发,或河伯为患,海水倒灌,近水而居的百姓深受其害。因此解除水患,使民安居,迫在眉睫。《史记·夏本纪》曰:“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可见当时治水之重,已以国事论之行之。尧听从群臣举荐,使鲧治水,然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 。尧以舜“摄行天子之政,巡狩”,其 “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 “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史记·夏本纪》)”
大禹奉命治水。他吸取其父以围堵填埋为治,却久“埋”而不治的失败教训,自制治水器具,并将国土分为九州,分区治理。他“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史记·夏本纪》)足遍九州,多方考察,运用科学的方法,疏通水道,因势导之。期间娶涂山氏为妻,新婚四天便离家治水。其时治水之艰辛,以及大禹“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史记·夏本纪》)的良苦公心可见一斑。经过十三年的励精图治,依此将济水、漯水通到大海,把汝水、汉水、淮水、泗水通到长江,把涧水等通到洛水,并疏通了黄河。“于是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九山刊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史记·夏本纪》)“禹锡玄圭,告厥成功。”(《尚书·禹贡》)解除水患,条条大河各得其所,人们得以安居乐业。大禹得到舜帝奖赏,昭告天下,其功莫大也。由此可见,自人类始与水患斗争至大禹,治水成功者,非大禹莫属。其随山浚川,借水之力,疏而导之的治水方法,在今天的水利工程建设中,仍处处可见,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大禹23岁受命治水,“劳身焦思”十三年,终于功成后,被舜选为继承人。在《尚书·大禹谟》中,舜传其大位时,这样评价大禹:“惟汝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爭功。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在舜心里,大禹之贤能不仅可为天朝重臣,亦可做荫泽黎民的明君。而大禹之德才确乎如此。
大禹继位后,“国号曰夏后,姓姒氏。”(《史记·夏本纪》)从此,开启了中国奴隶社会的大门,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大禹继承尧舜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礼记·礼运》)的治国大道,善用贤臣,广纳谏言,不以亲贵近之,惟以贤德重之。《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中:大禹认为,“天下有道,民不罹辜;天下无道,罪及善人”他觉得一个国家如果常常罪及善人,便是为君之过。所以为使社会安定,大禹“造井示民,以为法度”。制定了严明的法律,人们凡事有法可依,循法而行,且“封有功,爵有德,恶无细而不诛,功无微而不赏。”(《尚书·大禹谟》)有规矩,则方圆正,从此社会安定,赏罚有依。同时,大禹带领人们凿井开渠,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建设家园。使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由此,出现了 “凤凰栖于树,鸾鸟巢于侧,麒麟步于庭,百鸟佃于泽”的远古太平盛世。连孔子这样一位立世刚正,不偏不倚的圣人,对大禹的治国之道也赞美不已。《论语·泰伯》: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其赞之盛,可谓鲜有。从中亦可看出大禹以法治国,以德服众,以身作则的君主气魄。
综上所述,大禹主要贡献有三:一是倾力治水,二是建立夏朝,制定了相对完整的法律体系,三是兴修水利,发展农业。至于教人鸟田,伐三苗皆为其功,不一而足。大禹作为夏朝开国帝王仅在位10年,但其卓越贡献,足以为万民颂。
(待续)
备注:点击这里可以继续浏览作者高培丽在本网站内的其他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