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文化

圣诞节快到了!很多亲友们都放假去了。正当他们享受这个节日假期里带来的欢乐之中,我昨天在香港跟随着家人参加了一个海上放生活动。我并不是第一次参加这类型的活动,然而,我对【放生文化】一直只有非常肤浅的认知,更谈不上什么研究。借此假日时机,我也来“初步”探讨一下什么是【放生文化】。

放生_1据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在佛教传入之前,中国汉地就有在特殊日子放生的说法。《列子·说符篇》记载: “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城中民众在正月初一贡献斑鸠鸟给诸侯,诸侯于厚赏民众后,将斑鸠放生,以示诸侯有好生之德。可见逢节日放生,古已有之。

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的众生平等思想与活动与汉人原有的放生习俗融合在一起,特别是在隋代天台宗智者大师的倡导下,使放生文化和活动更加广传流行、蔚然成风。中国佛教协会“慈悲护生、合理放生”倡议书中叙述:“放生,顾名思义,就是把可能被宰杀、面临生死痛苦的动物解救出来,放归到适合它们的自然环境中。”

佛教教义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动物与人类的生命同样重要和宝贵。本着感恩之心和慈悲之心,佛弟子必须要爱护一切生命, 慈心戒杀,不伤害一切众生,并积极地护生放生。更有人认为,杀生不仅包含杀害动物和人类,还包括故意的砍树伐木、伤害花草。根据佛教经典的记载,放生是自利利他的行为。戒杀放生,基本就是不杀生、不吃鱼、肉类等生命。佛教认为戒杀放生,有着不可思议的好处。持续戒杀放生,功德无量、福报巨大。那就是放生不仅可以挽救生命、和谐自然、造福社会,而且当事人可以改变命运、积累福报、成就果报。

台湾慈济功德会会长证严法师曾开示“慈心不杀”就会让佛住世。证严法师主张“爱护、尊重一切生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戒杀放生是人类幸福安康的基础。

当今社会,放生的意义在于涵养仁恕精神、践行慈悲之道。然而,现今的社会环境、生态环境与古代有很大不同。如果放生组织准备不足或采用方法不当,有可能背离初衷,甚至造成更多的动物伤害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引起社会公众的非议和反感。所以针对现代社会放生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国佛教界倡导“智慧放生”、“理性放生”、“科学放生”、“随缘放生”等理念,并付诸实践。根据中国各地佛教界在放生动物活动中提出的新理念,获得的新经验,中国佛教协会于2014年7月倡议以下主题:

  • 慈悲为怀,随缘放生 – 必须遵守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不参与野生动物的捕杀和交易活动。认真讲解放生的目的、意义及相关知识、注意事项,提倡随缘尽力、慈悲合理地放生,不刻意追求数量和形式。
  • 讲究科学,合理规划 – 于事前了解被放生动物的习性、检疫情况,放生地的生态环境、食物链结构等。合理规划放生的规模、次数和物种,努力避免放生动物对人类生命、生活或放生地生态安全造成威胁。
  • 精心组织,如法进行 – 参与放生者应该以高度的责任感进行放生活动。对放生动物的运输、看护、释放及有关活动,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更应避免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释放动物。

笔者希望通过这次对【放生文化】理念的一些历史和佛教记载能初步了解到它从远古时代到现代社会的逐渐发展、变迁,同时也能给像我的一个“不明其所以然”的现代人有所启蒙和开展新的认知。(完)

(主要参考资料和来源:国家宗教事务局一司)
备注:点击这里可以继续浏览作者洪润华在本网站内的其他作品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杂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