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之绝响」~ 浅评明媚之《恋月》

《恋月》叶赫那拉•明媚原作】
浅评明媚之恋月F1

三回首,四目望,五月黄昏
破镜之约,犹在此生
恨西风无情,白了青眸
每根银发均情刻爱亘

万嘱咐,千叮咛,百伤感
合不能合,幻不得通
遭沧海嘲弄,柳意把酒描踪
郎君,我漫澈百骸之痛

恋上这万变星月
恋上玉轮,在咫尺之遥
夜三更,念中娇娥
玉笛柔声,悠然过往,挂泪弹音

一株梧之历史,浩然生就桐之故事
留,留下无数缠绵交感之奇
铺陈于异国葬礼
问今谁坦言,心在心外,何处埋栖?

浅评明媚之恋月F2

浅评此山无缘_F2

明媚的《恋月》,是一篇让我难以忘怀,流连忘返的凄美篇章。是什么让我如此投入,感动,牵心?我忍不住反复地、反复地去阅读,企图从中找到那些吸引我的点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有如此之魅力?为何令我回味无穷?

我将感受大致概括为三个方面:一,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二,蕴藏在诗中内容的音乐美。三,诗人独创的语言风格。

首先梳理一下这首诗。这首诗大致可以用四个字分别概括这四节的内容:望,伤,寻,葬。但是它们又是互相交叉互相纠缠的。比如第一节望中有伤,第二节伤中有望,第三节寻中曲柔,第四节葬中有望。细读下去,几乎节节有伤,而且伤景伤情各各不同。伤而落葬,葬而不死,循环往复,不绝于心。形成了绕梁三日,不绝于耳的艺术效果。

第一节写望。“三回首,四目望,五月黄昏”,有诗经的味道吧?那种反复便于吟唱,却又层层递进。“四目望”说的是自己双眼加上期待的对方的双眼,可以想象这望的专注,极其的深切,极其盼望着找到理想中的一切。而时间的递进到最后却是“五月黄昏”。五月,入夏,草开始渐黄。黄昏,一种结束,末尾,无奈,穷途,这一瞬间就把读者置于了悲伤的萧瑟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境地。此心当死之时,诗人却说“破镜之约,犹在今生”,一个用典写了此处仍不愿放弃的远望与等候,从而把这绝望的黄昏又重新点燃希望。但是这希望以后的“恨”与“白”却又深刻地描写了这望的代价与结局,读者的心又再次一沉,此时此景,已是“每根银发均情刻爱亘”。这一节,重音出世,一波三折,仿古用典,语言是极度的凝练深沉。

第二节自然过渡到了望中之伤。纵然是“万,千,百”之后,百,是努力把痛苦降到最低,然而,依然是“合不能合,幻不能通”,这不仅破灭现实里的握手,甚至需要扼杀内心的想念。生活中不就是常常有这样的情况的吗?因为,有时候的想念不仅伤人而且伤己,以致客观上必须去除。这已经是无望的死途,绝望的末路了。到这里,好像也应该是表达的结束吧,因为,按理来说,望也不必,伤也无须,这段情就该结束了。而诗人一句议论又峰回路转,原来是“沧海”作弄,这就把原因的一部分归究为社会因素了,所以希望还有。而人的因素呢?“柳意把酒描踪”,诗人此处是柳情,代表离别,一幅“长亭送别”的画卷随即铺开。饯行酒之后,“踪”之猜测,虚拟,估计,再一次表达了内心的彻底无奈,悲凉与对不可控制的命运的哀叹,这就是所谓的内心里的生而复死死而复生的循环往复,一种不愿放弃的挣扎。这一句,诗人从社会与对方个人两个方面刻画了现实的绝望,使得后面的哭喊就水到渠成了:“郎君,我漫澈百骸之痛”。或许,此时人的三魂七魄就只剩下僵死的肉体与痴望的眼神了。这一节,感性与理性交融,那种生而复死死而复生的深刻痛楚不绝于耳,声声撞击,如雷如霆。

第三节是寻。既然有些“沧海嘲弄”的原因,既然爱是这样的深沉而不能割舍,那就寻吧。“恋上这万变星月”是用眼睛在黑色的夜空里反复寻找,黑夜是无望的,纵星月是有希望的光芒,却变化莫测。“恋上玉轮”是用想念寻找完美,寻找大团圆,寻找理想的彼岸,是希望“在咫尺之遥”的距离里,能拥有高速的飞行之器,这是爱的迫切啊。注意是玉轮,圆满的月亮,说明诗人这想念是唯美的,也说明对方是在诗人心目中完美无暇的。后面用“夜三更”“玉笛声”“挂泪弹音”种种词句写尽了追寻的忧伤,曲折,祈祷,期待,这与前两节相比却是不同,这一节比较纯粹,没有了一波三折,却如一首反反复复呈现的忧伤之曲,既像是“二泉映月”又像是“月光曲”。如果就这种幻想一直下去就好了,起码寻求到自我安慰,对于一个沉浸在哀伤中的人只要永远不醒来,也就不会有疼痛。可问题是,谁能够保证就永远不会清醒过来呢?清醒的时候又如何面对呢?醒总是意味着感情更深的剧痛与伤痕。

第四节是葬。这第一句就让人不能释怀。诗人把梧桐两个字拆开来用,在我这里形成了巨大的阅读冲击力。“一株梧的历史”,说的是“梧”对凤的千年企盼,在这里显然是落空了。而“浩然生成了桐的故事”。我就想起了焦裕禄在兰考盐碱地大量栽种的泡桐树。那是因为这种树易活,生长得快,像竹子一样。而且繁殖也特别容易,小时候我就经常栽种。此树是空心的,木质松软。这“浩然生成的桐的故事”就让我瞬间看到了大地上遍地生而长成的泡桐树,那种蔚然的,空空的等待。这是一种浩大的想念啊!这一句多么含蓄而深刻的神奇寓意啊!到下一句便简单明确了。然而,到第三句又复沉痛异常,这“铺陈于异国的葬礼”让人看到了终极的绝望!一种死亡的不可逆转,到此时,诗也该结束了。人散,事结,心死,诗尽。一句“心在心外”“何处埋栖?”心无所寄,心无所托之凄凉油然而生,有如长箫悲咽之音,悠远恒长。这一节,深入浅出,浅入深陈,一声绝叹让人久不忍离。

纵观以上分析,我觉得明媚的《恋月》有三个值得赞赏与推崇的特点:

一,古典与现代的精美结合。这首诗看起来像是古文,比如用典,反复咏叹,比如它的每一个简短的四至六个字的凝练的句子等等。可是你又觉得是现代诗歌。比如“一株梧的历史,浩然生就桐的故事”这就是明显的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而这些结合在这首诗里却是天衣无缝,完美无瑕。你没有觉得它不和谐,读完了,觉得就应该这样写。古典与现代的结合,是当代诗歌领域的一个重要的诉求方向,或许,在中国现代诗歌向前发展的道路上,就是一个让诗歌复古重生,走进辉煌的必要征途。明媚已经在这条大路上突飞猛进,领航在诗坛之首。至少,这首成功的诗已经让我们看到了曙光,同时也看到了诗人的厚品,慧眼,妙笔,神思。
二,关于诗的内容上的音乐美。诗人和评论家一般关注诗歌形式上的韵律美,而往往忽略了内容部分。明媚的这首诗在内容的音乐美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实践与榜样。比如,第一节的一波三折层层递进,第二节的生气转换痛彻心扉,第三节的反复咏叹玉笛柔声,第四节的深浅互动长箫悲咽。这样,明媚的这首诗就不仅在诗歌语言的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也形成了一种多重咏叹的音乐旋律般的格局,美轮美奂!
三,关于诗人独创的语言风格。这首诗值得一提的还有诗人独创的语言范式,这些句子生生的打上了诗人的烙印,是诗人独特的语言景观。比如“每根银发均情刻爱亘”比如“柳意把酒描踪”,比如“挂泪弹音”,比如“何处埋栖”,这些句子都异常凝练,完美而精妙地展示了诗人独特的个人风采,这也是诗人在语言上古典与现代精美结合的习惯方式和个性标志。

当然,这首诗之所以能感人至深,还有其他的原因。比如这首诗里蕴含的,情的深沉,痛的彻骨,思的纯粹,念的深刻。比如,这诗里,等的恒久,喊的真切,唱的哀柔,问的绝壁无途。毫无疑问,这些都为这首诗增添了魅力。但是,诗人在这首诗里表现出来的如前所述的三点概括,却更深刻地影响了我阅读此诗的感受,而产生的无与伦比之震撼。这,也是明媚的这首诗最有价值的所在。愿她的诗词苗圃,能长出更多精美绝伦的诗花!期待着!

(完)

备注:点击这里可以继续浏览作者葛绪峰在本网站内的其他作品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赏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