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榮成“我島”出奇人

简体版

烟台啤酒传奇_Template(40)

看官問了,一個我島村怎麽會有“倭”“俄”另外兩種叫法?

話說威海自古乃風水寶地,榮成更是以“山之盡頭海之崖端”而成為中國大陸之交通要端。當年秦始皇三次東巡,三次皆親歷榮成。榮成海濱的俚島便成為膠東半島對外開放的“門戶”,而三面環海一面接山的“我島村”更是“門戶”中的“門戶”。當年秦始皇在“天盡頭”處揮神鞭驅趕群山架橋意欲出海的傳說,其實是顯示了先民們急於打開外面世界門戶的願望。而到了軟弱腐朽的明朝後期,日本“倭寇”的出現便把“門戶”變成了“橋頭堡”。傳說中那個時候到膠東半島來燒殺搶掠的倭寇們,往往是首先占領了“我島村”,然後再依據這小漁港出去攻城掠地,久而久之,附近的人們便把“我島”叫成了“倭島”。

後來倭寇被戚繼光的“戚家軍”徹底打回老家去了,但人們逐漸地又把“倭島”改稱了“俄島”。這卻是因為當地以及山東河南河北的許多人從這裏出海去“撞崴子”的緣故。

什麽是“撞崴子”?這是比“闖關東”還要需要勇氣和運氣的:就是闖到當年俄羅斯的海參崴等地經商賣苦力。煙臺威海當年都是海上的交通要道。在膠濟鐵路和津浦鐵路通車之前的20世紀初,去東北不走膠東半島是不太可能的。而如果要到俄羅斯去,更多的普通人是選擇了與日本、朝鮮、俄羅斯隔海相望的榮成一帶代的小漁村漁港作為出發地。乘坐著極為簡陋的小漁船,人們就把自己的命運托付給了茫茫的大海。能不能登上彼岸完全是“撞”運氣了。所以“闖關東”需要勇氣“闖”,而奔赴海參崴一帶的人們,只能用“撞”這個詞了。因為更多的人選擇在我島村的小漁港裏出發去“撞崴子”,遠近的人們便逐漸把“倭島”又改稱了“俄島”。

既然那麽多的人選擇了從我島村出發去闖世界,小小的我島村便很早就有了現代意識;那裏的人們在保持著膠東人特有的善良、豪爽、淳樸、勤勞等習慣的同時,便也比膠東內陸的農人們多了幾分靈巧頭腦,多了幾分現代意識,多了幾分海洋文明的熏陶。於是這個小漁村裏便出現了王益齋這樣的商業奇人。

現在的中我島村村委會東南300米處大路下一處石頭及頂、海草覆蓋的小院子,便是當年王益齋的出生和少年時代故居地。村人們提到王齋,荣成我岛出奇人直到現在依然是神采飛揚:畢竟是這個小漁村裏走出的最有影響力的“大人物”:“年紀輕輕的,在海參崴經商時就是那裏的文登同鄉會的會長呢!”“那家夥!當年王益齋坐了個小汽車回村,喜得全村人圍了個水泄不通:誰都是第一次見那玩意兒呢!”“想當年煙臺啤酒闖上海灘的時候,廣告語厲害呢:上海水臭,請喝煙臺啤酒!”“熱心人吶:當年咱村裏小學校的校服、銅鼓洋號什麽的,不都是人家王益齋捐贈的?!”

這是一個到現在也有很多人疑惑的問題:王益齋當年怎麽會想到創建啤酒廠?要知道膠東人自古是釀制“地瓜燒”白酒的!要知道1892年煙臺“張裕”發民族釀酒工業先河的時候,也是醞釀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傳統的“葡萄美酒”!而煙臺啤酒廠成立時的1920年,啤酒在大多數中國人心目中,還是一個典型的“未知數”!即使在半個世紀以後的膠東半島,也還有老人們戲嘲鐘情於啤酒的人:“喝那馬尿似的東西有什麽好的?!”

事情的最初起因卻在上個世紀初俄羅斯的海參崴!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待續)

備註:點擊這裏可以繼續瀏覽作者尹浩洋在本網站內的其他作品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散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