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之失(下)

(八) 蒙古加入聯合國的曲折經過與”安全理事會”的”否決權”的行使是怎麽的一回事?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一方面與蘇聯簽訂《中蘇友好條約》,承認”蒙古人民民主共和國”是一個獨立國家。後來也應史太林要求,出兵朝鮮救助行將完全被號稱”聯合國聯軍”的美國軍隊迫至鴨綠江邊沿的朝鮮,即著名的”抗美援朝戰蒙古之失6爭”(有關韓戰因何發生?發生的經過,中國對出兵的態度與考慮,以及有人認為韓戰其實是史太林擺的”局”,刻意引美國”落踏”(踏入圈套)的內情等,希望容日再講。特別是後者,大家肯定聞所未聞,歷史本來就是這樣!我們平日以為是真的如此,甚至教科書上也是這樣說的,很多都是語焉不詳,甚或真實性一半都沒有!)。

回頭說新中國成立後,由於身處臺灣的”中華民國”仍然擁有聯合國會員會籍和安全理事會席位,因此可以在安理會內行使否決權。亦因此而每次蘇聯向聯合國提出蒙古人民民主共和國申請加入聯國為會員時,均遭臺灣駐聯國代表反對,理由是外蒙古是中國的一部份,她只是被蘇聯控制了的地方,不符合作為一個聯合國的會員資格。當然,否決就是否決,是機制上的權力,本來就是無需講理由的。

原來在1945年二戰看勢頭行將結束時,各同盟國:中、英、美、蘇、法等為了未來永世和平,於是在舊金山會議,並發起成立聯合國。在籌組過程中,史太林向羅斯福提出了”大國一致”的概念。史太林向美總統指出,回觀所有世界大事及紛爭,都會因發展為大國之間的紛爭而擴大起來,因此只要”大國一致”,即使地區上或小國之間發生紛爭,也不會釀成大戰。所以,他提出在未來聯合國組成時,設立一個處理所有與”安全”有關的”理事會”。這個理事會由五大國擔任常任理事,其余六個為有任期的非常任理事國。在會議規則上,任何一個常任理事國投下反對票,就等如五個常任理事國均予反對。

這一個”大國一致”講法,腸直肚直的羅斯福竟信以為真。使日後一切與”安全”有關事宜(太廣泛了)均屬安理會的權力範圍,而五常任理事國中有一個反對時,即無法通過 。原因是根據議事規則,議案要在安理會通過必須要7票。試计算一下,由於常任理事國一個反對等於五個反對,結果是無論如何是湊不夠7票的。這就是”否決權”的由來。这也導致日後聯合國的大會,變成一點權力也沒有, 她只是供各國元首發表演說做Show(“炫耀”)的地方,而真正決定大事的則是在安理會。

不過,當時還在”冷戰”的情況之下, 安理會實際上不可能通過任何議案。據統計,後來蘇聯行使了數以百次16 Jan 1946 --- Signing of treaty of friendship and alliance between Soviet Union and Chinese Rep. looking on as V.M. Molotov signs the treaty are J.V. Stalin, S.A. Lozovsky, Dr. T.V. Soong, Mr. Wang Shi-Tse, Mr. Foo Ping-Sheung, A.A. Petrov, USSR Ambassador to China and others. --- Image by © Bettmann/CORBIS的否決(惟一一次例外是蘇代表竟沒有否決要求聯合囯派軍朝鮮以對付侵略南韓的北韓的議案,而它得以通過);而美國亦行使了一百多次否決權,即凡是一切對美國不利或譴責以色列的也一律予以否決。至於也有行使否決權的乃是仍然擁有席位的臺灣的”中華民國”,而她每次行使的唯一原因是否決蘇聯所提蒙古入聯的提案。那麽後來(外)蒙古又怎樣能夠入聯呢? 這當中是相當曲折離奇的! 原來”中華民國”在1971年對蒙古入聯的提案採取了”棄權”的方式(原因在文章後面有詳細解讀),因而在無人反對下,蘇聯得以達成將蒙古拖引入聯合國的心願。蒙古一旦成為聯合國會員,無論怎樣說她也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了!

有人不禁會問: 為什麽這麽離奇?臺灣為什麽不投反對票,眼光光讓蒙古順利加入聯合國,得嘗素願?

原來這牽涉到臺灣本身席位維持的另一攻防問題。眾所周知,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宣佈成立後,蘇聯立即提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申請加入聯合國(中蘇共鬧翻後,改由印度提出),但如果她以新會員國申請便一定遭臺灣否決。所以其提出的方式是”要求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及安理會的席位,原因是那些席位被在臺灣的號稱”中華民國”所覇佔了。鑒於這一議案是對臺灣政府代表中國的合法性的質疑,因此作為當事人,臺灣不能行使”否決權”。

對此,一直支持在臺的國民政府的美國,每次無論是蘇聯抑或是印度提出這一議案時,美國便立即提出: 今年不討論這一問題”的優先表決的”程序性”議案。由於中國當時已經成為了共黨國家,又剛參加韓戰不久,而且與臺灣維持外交關係的國家仍多,因此美國提出”今年不討論”的優先表決的議案均獲大多數國家贊成。

可經過幾年後,中共對外關係逐漸改善,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者不斷增加(後來數目甚至超過臺灣),美國若再提岀”今年不討論”這一不討論議案,顯然不再靈光,美國於是改變戰略,改為提岀”變更一個會員國席位的問題是一個”實質性”的問題。原來在聯合國章程,凡屬”程序性”的議案只需1/2票數便可通過,而屬”實質性”的,則要獲2/3票數才能通過。這時,與北京建交的國家已經超過了與臺灣建交的國家,當時如果大家認為只是”程序性”問題,則只要過半數便可通過。不過這時大多數國家仍是同意這議案該是一個”實質性”的問題。所以美國的新戰略又讓”中國席位”的問題拖延多幾年。

不過,這問題終於到了1970~71年起了很大的變化。那年,臺灣首次沒有對蒙古入聯投否決票。原來在與臺灣建交及蒙古之失8支持臺灣代表權的國家當中,原法屬的中、西非法語國家佔數很多,達十幾國之多。而在西北非洲有一個地方叫”毛里塔尼亞”,這些法語國家很想”毛里塔尼亞”加入聯合國。可是其北鄰的國家摩洛哥聲稱”毛里塔尼亞”是她的領土,反對其獨立入聯。同時蘇聯也對毛里塔尼亞入聯投了否決的一票,並聲言這完全是因為臺灣也一直否決蒙古入聯。因此這些法語國家聯合要求臺灣不要再否決蒙古入聯,好讓蘇聯不再投反對票。這些西非法語國家不埋怨蘇聯,反而莫名其妙地怨起臺灣來!她們向臺灣發出照會,如果臺灣否決蒙古入聯,則在討論中國席位時,對是”實質性”抑或是”程序性”問題”時,她們便會贊成它是”程序性”問題(只需半數會員通過)。結果,臺灣認為若得不到這批非洲法語國家支持,在投票決定是”實質性”問題的議案中肯定會輸,於是就在1971年首次沒有對蒙古入聯投否決票。這批非洲法語國家所持的理由很荒謬,可是臺灣竟然屈從了!

當然,請不要誤以為臺灣可以從此可保住聯合國的席位! 事實上,僅僅一年之後(1972),這些非洲”反骨仔”(背叛者)便在”中國代表權”問題議案上,全部贊成那只是”程序性”問題。這個前置議題一經通過屬”程序性”,則臺灣實輸無疑。不過,臺灣其實已有最壞的打算並在較早時向島內社會預示要”莊敬自強、處變不驚! “來面對退出聯合國、喪失安理會及中美斷交等帶來的危機感。終於,在前置議案通過屬”程序性”問題時,臺灣便已宣佈”退出”聯合國,並表示她作出此一莊嚴宣佈,是因為聯合國已違反了公義。她又表示這一決定是表示: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不過,為什麽不在早一年”寧為玉碎”呢?)

(九)今日蒙古與中國及國際關係

由於蒙古長期受帝俄及蘇聯控制,所以在統治蘇聯二十八年的領袖史太林去世及繼任者赫魯曉夫實行對史太林“鞭屍”時,引致中共對赫魯嘵夫及其所領導的蘇聯激烈反對及交惡。蒙古是蘇聯壓迫中國的前沿,蘇聯在距北京最近的中蒙邊境陳兵十萬,對中國實行以武力威脅。(故當蘇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向中共提出改善兩國關係時,北京即提出三個條件,即:1、蘇聯要由阿富汗撤軍;2、蘇聯須指令越南自柬埔寨撤軍。還有第3、就是須要由中蒙邊境撤軍。可見蘇聯在毗鄰北京不遠的蒙古邊界駐重兵是中國的莫大心腹大患)。

隨著蘇聯於1991年底崩潰,蒙古也與其他原蘇聯附庸國的東歐等國一樣改變政府體制。但蒙古不像東歐國家本來有其特有歷史文化和議會式政治體制,她主要以畜牧和礦業等為主,現代化的程度很低。

本來中國自上世纪70年代末期實行經濟改革與開放以來,得到很不錯的進展,本應可以作為鄰國借鏡的一部份。可蒙古秉承自古以來對中國的一貫敵視和不信任,不僅沒有在中國的改革中得到啟示,反而一直對中國採取排拒態度。我們知道,蒙古在香港派駐有代表處(在九龍塘),如果港人要去蒙古,無需簽證,方便得很(不是指距離的方便)。蒙古之失9但是,如果中國人要去蒙古则非常之困難,因為蒙古人不歡迎中國人。依蒙古規定,中國人不能以探親、旅遊或商務等理由申請往蒙古,中國人能進入蒙境的唯一途徑是得到蒙古政府的邀請。

近年來蒙古雖然也開始改革,但步伐很慢,開放度亦不足。就以北京往蒙古的航班而言,雖然只有短短距離,但每周班次疏落、票價昂貴,原因是沒有那麽多的乘客。此外,盡管近年中國領袖多番向蒙古釋出善意,呼籲加強合作,改善關係以有利於相互發展,但蒙方反應並不算太積極。相反地,對於這塊面積比臺灣大四十多倍、但卻是全球人口密度最稀少的地方,美國與之向無關係或地緣政治的因素可使之對其有所關注。但自從蘇聯解體、特別是“九一一”恐襲之後,美國及喬治布殊乘機獲得一千載難逢機會,得以將勢力及一些設施打進中亞細亞(吉爾吉斯和塔吉克)。

隨著中國之逐漸強大,美國更竭斯底裏地將中國視為頭號敵人,為新冷戰時代其最大的假想敵,因而意圖糾集日本和南海一些國家對中國挑釁,使中國不得安寧、以拖慢其發展步伐。當然在日本與中亞之間的遙遠距離中,在中間有一龐大的地域空檔,如能讓這些地域的國家鍥入,則便會把中國活像被包圍在大鐵桶之中。此所以美國除加緊拉攏及支持提升印度軍力(包括協助其發展核武)外,也向蒙古頻頻送秋波,以堂堂美國總統之尊走訪外蒙古,可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見」矣!

正是如此,中國人應要推廣歷史真知,對國家和民族更有堅定信心,做個頂天立地、俯仰均足以自豪的中國人!

(完)

上一章:蒙古之失(上)

備註:點擊這裏可以繼續瀏覽作者高家裕教授在本網站内的其他作品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杂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